回目錄 | 上一頁 | 下一頁

薩婆多毗尼毗婆沙卷第二
        失譯人名今附三秦録

七種得戒法
問曰佛在世幾年便聽白四羯磨受戒答曰
有言佛初得道一年後聽白四羯磨受具足
戒有言四年後有言八年後以義而推八年

者是正義也佛以二月八日沸星現時初成
等正覺亦以二月八日沸星出時生以八月
八日沸星出時轉法輪以八月八日沸星出
時取般涅槃佛初得道於七七日中遊諸法

 

門及觀衆生初七日入喜法門第二七日入
樂法門第三七日入諸解脫第四七日遊入
大捨第五七日入逆順觀十二因縁第六七
日重復遊歷前諸法門第七七日觀諸衆生
應受化者問曰佛三阿僧祇劫習菩薩行爲
成佛道度諸衆生何故四十九日遊諸法門
而不度耶答曰佛先自安身而後度彼是故
遊諸法門以自娛樂令身心調適後度衆生
又爲憍陳如五人根未熟故又爲佛法尊重
故詳而後說又爲滿梵天王本願故梵天王

 

 

本願成佛道時要先請佛轉於法輪是故待
梵天王請而後說法過七七日佛即生念令
梵天王知爾時梵王如屈伸臂頃於色界没
來至佛所請轉法輪佛受彼請已然後觀諸
衆生誰應度者譬如大龍從大海出令密雲
彌布欲霔大雨觀閻浮提何處國土應可雨
者佛亦如是從無量大法海出布慈悲雲無
所不徧欲雨法雨觀諸衆生誰可度者先念
阿蘭迦蘭待接有禮及鬱頭藍弗等異道諸
師諸人已先命終佛即言曰彼爲長衰甘露

 

當開汝何不聞生死徃來何縁得息問曰若
彼諸人必應入道不應命終而得聞法若不
應聞不入道者佛何故生念欲度彼人答曰
佛欲令衆生不忘恩德此諸人等先有小恩
佛憶欲度而況大恩而可忘者又此異道諸
師時人所宗咸謂得道欲滅一切邪憶想故
明九十六種無出要法故痛彼長衰生死不
息唯先五人應食甘露是故詣彼鹿園欲度
五人佛與五人安居一時或三人乞食二人
聽法或二人乞食三人聽法問曰何以故二

 

 

人三人各異等侶去住不同耶答曰三人是
佛父親而愛多二人是佛母親而見多是故
二人三人各爲等侶所以二人三人去住不
同者若二人乞食三人聽法若三人乞食二
人聽法即得食還佛及五人共食此食食旣
得辦聽法不空是故五人去住不俱爾時五
人雖未得戒而剃髮著袈裟與佛相似六年
樹下給侍菩薩時儀式已爾不適今日安居
九十日常爲說法施戒生天及隂界入種種
異法以調伏之爾時佛與五人前三月安居

 

過安居已至八月八日得入見諦成須陀洹
爾時始名轉於法輪授於前人佛及五人始
有六聖人在世間次度寳稱等五人皆是善
來次度五十人亦是善來如是次第度人轉
多佛勑諸比丘令遊行世間欲令法處處流
布爾時世人棄俗入道詣諸比丘或三語受
戒或三歸受戒以衆生宿業力故若應三語
得戒者三語則止若應三歸得戒者三歸便
止以業力故自然使爾牛呞比丘先將七萬
人詣諸比丘諸比丘各盡與三語受戒次大

 

 

迦葉來詣佛所言佛是我師我是弟子世尊
修佉陀是我師我是弟子是名自誓受戒次
後優樓頻螺迦葉兄弟門徒千人舍利弗目
連等門徒二百五十人合千二百五十人盡
是善來所以常偏稱千二百五十人者以是
諸人同是婆羅門中出家故又以門徒師衆
大故又俱是善來故又以皆是阿羅漢故佛
遣阿難與大愛道八法受戒十四年後聽白
四羯磨受戒凡七種受戒一者見諦受戒二
者善來得戒三者三語得戒四者三歸受戒

 

五者自誓受戒六者八法受戒七者白四羯
磨受戒於七種中見諦得戒惟五人得餘更
無得者善來得戒三語三歸佛在世得滅後
不得自誓惟大迦葉一人得更無得者八法
受戒惟大愛道一人得更無得者白四羯磨
戒佛在世得滅後亦得問曰佛與辟支佛云
何得戒答曰無師得戒問曰從教得戒不從
教得耶答曰不從教得有言從教得如佛在
樹下結跏趺坐言我要不解此坐而得漏盡
即身教成就口教成就後得漏盡戒亦俱得

 

 

是謂身教得戒辟支佛亦爾若有百劫積行
辟支佛無佛法時於中出世正得有一不得
有二譬如犀有一角無第二角離俗出家獨
處閑靜而自說偈遠離惡法當得善法善惡
俱滅然後得道爾時亦身口教二俱成就後
得漏盡戒二俱得是名從教得戒若須陀洹
斯陀含阿那含此三道人佛法滅後若得漏
盡是鈍根辟支佛佛法滅後此鈍根辟支佛
出不限多少或一或二乃至衆多佛與百劫
積行辟支佛一坐漏盡無有階差見諦得戒

 

或言從教得戒或言不從教得言從教得者
安居一時乞食聽法身口二教亦俱成就然
後見諦戒亦俱得是名從教得戒佛與辟支
佛及見諦得戒是三種戒有同有異佛與辟
支佛見諦得戒同是具戒同障身口七惡同

無漏心中得是名爲同云何爲異佛與辟支
佛此二戒是無師得見諦戒是從佛得又此
二戒大盡智現在前得見諦戒道未知智現
在前得又此二戒無學人得見諦戒是學人
得是名爲異問曰此三戒十智中何智現前

 

 

得答曰佛與辟支佛戒大盡智現在前得問
曰無漏心中云何得有漏戒答曰法應爾以
業力故無漏心中得有漏無漏二種戒見諦
戒道未知智現在前得無漏心中得有漏無
漏二種戒亦如前說見諦得戒五人中憍陳
如爲上座以先見諦故善來中寳稱爲上座
以先來故如是善來比丘次第爲上座三語
三歸亦以先至爲上座見諦得戒善來比丘
自誓得戒此三種得戒必從佛得問得稱佛
作和尚阿闍梨不答曰於弟子有和尚阿耆

 

利義佛不爲人作和尚阿耆利是故不得稱
也從諸比丘三語三歸受戒得稱和尚阿耆
利不答曰不稱和尚得稱阿耆利大愛道八
法受戒亦得稱阿難作阿耆利不得作和尚
也問曰佛何以不爲人作和尚阿耆利答曰
爲平等故佛等心一切令盡事以無偏不與
彼作和尚不與此作和尚又止闘諍故若作
和尚阿耆利則有親有踈旣有親踈則有闘
諍又爲止誹謗故若作和尚外道當言沙門
瞿曇自言慈等一切與一作和尚不與一作

 

 

和尚與凡人無異又爲成三歸故若佛作和
尚則墮僧數如受具戒三師七僧十衆受戒

若作和尚則入十衆若入十衆即墮僧數無
有佛寳若無佛寳不成三歸又爲成四不壞
淨故若作和尚則無佛不壞淨又爲成六念
故若作和尚則無念佛復次若作和尚弟子
有病應當看視飲食醫藥種種所須豈是自
在法王所應爲耶復次若作和尚弟子有病
及諸苦難則應營理供給所乏則滅前人所
有功德如昔一時有一比丘應得羅漢而有

轉輪王業障不得漏盡佛欲除其障故即爲
比丘一正富羅轉輪王福一時滅盡即得無
著以是因縁故若作和尚有損無益復次佛
法流布有近有遠若作和尚設有弟子若欲
受戒不問近遠一切盡來則令衆生多受苦
惱若不作和尚阿耆利則令諸弟子無有如
是諸苦難也復次若作和尚佛在世時理則
可爾若佛滅後誰作和尚以是種種因縁佛
不爲弟子作和尚阿耆利也問曰七種受戒
幾從佛得幾不從佛得答曰大而言之七種

 

 

受戒盡從佛得以佛出世有是戒故以義而
推三種戒從佛而得一者見諦得戒二者善
來得戒三者自誓得戒是從佛得餘四種受
戒從弟子得一者三語二者三歸三者八法
受戒四者白四羯磨此四種戒從弟子得七
種受戒幾從他得幾從自得答曰六從他得
一須分別見諦得戒以根本而言以佛說法
故得證聖諦名從他得以義而推自以忍智
明照眞諦而得具戒則名自得問曰七種戒
幾白得幾不白得答曰六種戒不由白得正

 

有白四羯磨戒由白而得問曰七種受戒幾
是業幾非是業耶答曰七種戒盡是業也問
曰七種戒幾是比丘不共比丘尼答曰五是
比丘不共比丘尼一者見諦戒二者善來三
者三語四者三歸五者自誓問曰七種受戒
幾是比丘尼不共比丘答曰一是比丘尼不
共比丘所謂八法受戒問曰七種受戒幾是
比丘比
[]尼共答曰一是比丘比丘尼共所[]

謂白四羯磨戒也問曰七種戒幾通三天下
幾不通三天下答曰一種戒通三天下所謂

 

 

白四羯[]戒也餘六種戒但在閻浮提不通[]

三天下問曰七種戒幾戒羸幾戒不羸幾戒
捨幾戒不捨幾根變幾根不變幾斷善根幾
不斷善根答曰一戒羸六戒不羸一捨戒六
戒不捨一根變六根不變一斷善根六不斷
善根一戒者所謂白四羯磨戒也以衆生福

德淺薄感得此戒致使不能牢固有諸災患
也六種戒者所謂見諦戒乃至八法受戒以

衆生福德深厚致得此戒始終堅固無災患
也問曰七種戒幾是增上尊重幾不尊重答

 

曰大而言之七種戒盡是尊重以義分別則
有差別也六種得戒衆生功德力重致得此
戒則名爲勝然不能大維持正法是以不勝
如見諦得戒自誓得戒八法得戒此三種戒
正有一得無有重得如善來得戒極至須跋
後更無得也三語得戒三歸得戒佛成道已
八年中得八年後更無得者白四羯磨戒若
佛在世若佛滅後一切時得佛法始終以白
四羯磨戒爲宗本能繼續三寳作無邊利益
莫上於白四羯磨戒是故於七種戒中最勝

 

 

最妙最爲尊重問曰於七衆中幾從佛得受
幾不從佛得受耶答曰大而言之七衆盡從
佛得受以佛出世故有此七衆以事而言七
衆中比丘優婆塞優婆夷三衆從佛得受沙
彌中正有二沙彌從佛得受一者難提二者
耶奢餘三衆比丘尼式叉摩尼沙彌尼佛不
受也爲止誹謗故佛若自受三衆外道當言
瞿曇沙門本在王宮在婇女中今雖出家自
度女人以自娛樂以是因縁佛不度也復次
佛爲法王與一切衆生作大導師導引衆生

 

背俗入道先令衆生信向無疑然後道教得
化流天人是故如來捨近取遠自不度也

結婬戒因縁第一
除却鬚髮著袈裟問曰不除鬚髮得戒不答
曰得戒但非威儀若無衣鉢得戒不答言得

戒問曰若無衣鉢必得受戒者何故必須衣
鉢答曰一爲威儀故二爲生前人信敬篤心
故如獵師著袈裟鹿以著法服故則無怖心
三以表異相故內德旣異外相亦異生信心
者信三寳生人天中信邪墮三惡道信知苦

 

 

斷集證滅修道不信者不信善惡四諦信家
非家家者父母兄弟妻子眷屬非家者無常
變壞不可久保故多增貪欲瞋恚闘訟諍亂
種種惡法故非是功德善法之家遠離鄉土
者夫出家者爲滅垢累家者是煩惱因縁是
故宜應極遠離也施食者得五功德一者得
色二者端正三者得力四者得辯五者得壽
次第乞食者一日到一家得食則食不足即
止次第到七家得食則食不得亦止又云次
第從家至家食足則止不限多少後日乞食

 

還從先次從家至家是名次第乞食法何故
受乞食法凡在家者多諸惱害以衆法因縁
故二以鞭打僧祇人民共相瞋惱多諸非法
因縁食不清淨三以觀他意色心不安泰四
以少欲知足修聖種故若受檀越請者亦有
過失以請因縁故若食先麤更令精細若少
勑作令多受惡味教增衆饌又旣受請心有
悕望則非少欲聖種之法五稱壇上四依之
教又若受請者常懷彼我得失之心若乞食
者肅然無繫意無增減六以衆食有盡乞食

 

 

無窮但天下有人要必有食是以乞食無盡
佛教弟子修無盡法佛法難成者如人入海
採寳多没少還入佛法海多壞少成如以利
刀自割身體能不自傷甚爲難也受佛禁戒
修淨法身內懷煩惱惡法利刀不毀法身甚
是難有未結此者惟說一切惡莫作而未結
五篇罪相輕重故言未結戒也行婬者一久
習煩惱故二以須父母交會有福德子應受
生故三以餘報婬不盡如人從生至長不行
婬欲便得漏盡有人要經婬欲而得漏盡以

 

宿世婬欲因縁有盡不盡故四爲結戒因縁
故若不爾者無由結戒如是再三者爲懷妊
故其母三反三問得子便止續種者凡世立
字各有因縁一以宿命名字即以爲名二以
星宿立字三因縁立字如須提那以無子因
縁故字爲續種四因德立字如律師因以知
律名爲律師如阿毗曇師如三藏師是因德
五字欲想者身口不動但心想女人欲覺者
心旣瞢醉身體
[ ]瞢欲熱者二身交會集僧

者佛現不自專輒二佛不集衆共籌量輕重

 

 

而後結戒但共衆和合令罪者心伏三以如
國王持國雖得自在凡有國事與諸忠臣議
之國得久住佛法王亦爾雖於法自在爲持
佛法故凡有法事集衆共知法得久住四以
爲肅現在將來弟子凡是僧事不問有力無
力要問衆詳宜不得專獨五諸佛法爾不獨
一佛僧者凡有五種一者群羊僧二者無慙
愧僧三者別衆僧四者清淨僧五者第一義
諦僧群羊僧者不知布薩行籌說戒自恣羯
磨一切僧事盡皆不知猶如群羊故名群羊

 

僧無慙愧僧者舉衆共行非法如行婬飲酒
過中食凡是犯戒非法一切同住名無慙愧
僧別衆僧者如羯磨死比丘物以貪穢心設
客比丘來不同羯磨凡是隨心別衆羯磨名
爲別衆僧清淨僧者一切凡夫僧持戒清淨
衆無非法名清淨僧第一義諦僧者四得四
向名第一義諦僧問曰集僧者五種僧中集
何等僧答曰集二種僧有言三種僧雖皆非
法俱是佛弟子云何獨集二種僧義應盡
集五種僧知而故問者一以諸佛常法二以

 

 

佛無事不知欲令前人伏罪順自言治法三
以爲安衆生故佛無事不知無事不見若不
問前人自以知見說其罪過則衆生常懷怖
懼不能自安非是集衆安衆生法四以若逆
察人心非大人聖主儀體知時問者要在比
丘衆中問沙彌白衣前不問一以今是結戒
時故問有益問者須提那常懷憂悔今佛旣
問知先作無罪得除憂悔二以因之結戒滅
將來非法三以佛旣結戒知罪輕重有殘無
殘可懴不可懴決將來疑網四以有十利功

 

德故有因縁問者以結戒因縁故是愚癡人
者佛大慈大悲兼無惡口云何言愚癡人答

曰佛是稱實之語非是惡口此具縛煩惱衆
生具足愚癡故二慈悲心故訶責折伏如今
和尚阿耆利教誡弟子故稱言癡人非是惡
口開諸漏門者須提那於劫初來未有男女
作婬欲事而此人於彼最初行婬作惡法根
本今佛法清淨未有非法而須提那最初爲
惡作將來非法罪過之始故言開諸漏門寧
以身分內毒蛇口中蛇有三事害人有見而

 

 

害人有觸而害人有吞嚙害人女人亦爾有
三種賊害人善法若見女人心發欲想滅人
善法若觸女身犯僧殘罪滅人善法若共交
會犯波羅夷滅人善法若爲毒蛇所害害此
一身若爲女人所害害無數身二者毒蛇所
害害報得無記身女人所害害善法身三者
毒蛇所害害五識身女人所害害六識身四
者毒蛇所害故得與衆行籌說戒得在十四
人數一切羯磨女人所害不與僧同此衆事
五者毒蛇所害故得生天上人中值遇賢聖

 

女人所害入三惡道六者毒蛇所害故得沙
門四果女人所害正使八正道水滿於世間
猶如大海於此無益七者毒蛇所害人則慈
念而救護之女人所害衆共棄捨無心喜樂
天龍善神一切遠離諸賢聖人之所訶責以
如是因縁故云寧以身分內毒蛇口中終不
以此觸彼女人以十利故者若結此戒順此
十利功德得此十利功德若持一戒將來得
一戒果報兼得十利功德果報如是一切戒
當分各爾非一切通得十利功德也不共住

 

 

者不共作一切羯磨同於僧事所以不共住
者爲生四部天龍鬼神信敬心故若行惡之
人與共同事則無由信敬以現佛法無私無
愛無憎若清淨者共住不清淨者不共住三
者爲止誹謗故若與惡人同事外道邪見及
以世人咸生誹謗當言佛法有何可貴不問

善惡一切共事四者以持戒者得安樂住增
上善根故破戒者生慙愧心折伏惡心故有

一比丘獨坐林中者以在衆多事多惱妨修
善法故以二智慧偏多以在衆多聞多見多

 

語多論雖生智慧少於禪定宜在靜處以修
其心若定多者則宜在衆廣求知見佛雖先
結婬戒不得與女人行婬未制畜生佛必因
事漸制是以因此比丘與畜生共作惡法隨
事更制畜生於六道最是邊鄙是故乃至畜
生旣下至畜生凡可婬處一切盡結凡犯罪
有三種一犯業道罪二犯惡行罪三犯戒罪
須提那於三罪中得犯惡行罪婬是惡法故
無業道罪自己妻故無犯戒罪佛未結戒故
林中比丘得二罪得惡行罪婬是惡法故得

 

 

業道罪雌獼猴屬雄獼猴故不得犯戒罪佛
未結戒故此二比丘俱名先作是故無犯戒
罪若比丘者一切七種得戒比丘盡皆在中
學者三學學戒增學心增學慧增問曰學多
何以正齊三學答曰三學攝一切學如是五
篇戒防身口惡淨修身口無法不盡學心增
者息於心垢無法不周學慧增者明見法相
根本除惡學戒增者學律藏學心增者學契
經學慧增者學阿毗曇又云學戒增者學五
篇戒學心增者得初禪五支二禪四支乃至

 

四禪名學心增學慧增者明見四諦復次滅
惡律儀戒及一切非威儀五篇戒清淨名學
戒增以戒清淨故得心清淨名學心增更思
尋深理增長善法名學慧增復次經中有三
修戒修心修慧故知三學攝一切學又云八
正道中正語正業正命是學戒增正定是學
心增正見是學慧增復次得五篇戒名學戒
增得禪戒名學心增得無漏戒名學慧增復
有三學學威儀增學毗尼增學波羅提木叉
增威儀增者一切威儀戒毗尼增者滅一切

 

 

惡法波羅提木叉增者五篇戒問曰何以重
分別學戒增答曰外道亦云學戒增是以重
分別也明外道無學戒增外道斷結至三空
而不能斷非想處結佛法斷結根本都盡是
以得學戒增復次外道斷結一切假上地斷
下地而佛法不爾亦以上地斷下地亦能以
下地斷上地又云外道亦制四重一不婬師
婦二不盜金三不殺婆羅門四不飲白酒佛
法不爾一一切不婬二一切不盜三一切不
殺四一切不妄語同入學法者如初受具足

 

戒比丘所學百歲比丘亦如是學問曰若百
歲比丘同初受戒比丘所學者初受戒比丘
掃地塗地取水種種役使百歲比丘亦應同
不答曰百歲比丘亦從少至長初受戒比丘
亦當從少至長是故如初受戒比丘所學百
歲比丘亦如是學是名同入比丘學法此中
言學者學二百五十戒一切威儀法也我捨
佛者此中凡有二十一事捨戒從捨佛乃至
不復與汝共作同學二十一事中但得一事
皆名捨戒事問曰捨佛者是根本棄背三寳

 

 

更得出家不答曰有論者言更不得出家以
是根本惡故又云故得出家以不墮百一遮
故以根本捨戒清淨無所違故先雖捨佛今
還歸依佛經云無有一法疾於心者凡夫心
輕躁或善或惡不可以暫惡便永棄也雖爾
若根本捨佛後還得出家然捨佛已現世則
無吉祥善事所作無吉無利災禍歸身欲捨
戒無過者若捨具戒當言我捨具戒我是沙
彌若捨出家戒者當言我捨出家戒是優婆
塞若捨五戒者當言歸依優婆塞如是則成

 

捨戒亦無過咎又言若以著白衣被服有人
問言汝何故爾答曰我罷道我作白衣亦名

捨戒若捨戒時都無出家人若得白衣不問
佛弟子非佛弟子但使言音相聞解人情去
就亦得捨戒捨戒一說便捨不須三說問曰
受戒時須三師七僧捨戒何故一人便捨答
曰求增上法故則須多縁多力捨戒如從高
墜下故不須多也又云不欲生前人惱惡心
故若須多縁者前人當言佛多縁多惱受戒
時可須多人捨戒復何須多也又云受戒如

 

 

得財寳捨戒如失財寳如入海採寳無數方
便然後得之及其失時盜賊水火須臾散滅
捨戒亦爾也捨三寳所以成捨戒者以受戒
時歸向三寳得戒故捨和尚阿耆利成捨戒
者以因和尚阿耆利得戒故捨比丘乃至優
婆夷乃至不復與汝共作同學成捨戒者以
本同歸向一味一道今若捨之則佛法義斷
以是背佛法故戒則去也和尚者四種和尚
一有法無衣食二有衣食無法三有法有衣
食四無法無衣食今捨和尚者一切捨之阿

 

耆利者有五種一受戒二威儀三依止四受
經五出家捨者一切捨之行婬法者或有行
婬身不相觸如比丘身弱口中行婬有一比
丘男根長自後道中作婬是名犯婬身不相
觸或有身相觸不犯婬戒如婬壞根女人是
謂身相觸不犯婬戒或有身相觸亦犯婬戒
如婬不壞根女人是名身相觸亦犯婬戒有
非身相觸不犯婬如於死女人非處行婬是
名非身相觸不犯婬犯婬身相觸得波羅夷
身不相觸不犯婬偷蘭遮輕重云何身相觸

 

 

亦犯婬波羅夷不犯婬身相觸偷蘭遮輕重
云何波羅夷者名墮不如意處如二人共闘
一勝一負比丘受戒欲出生死與四魔共闘
若犯此戒則墮負處問曰犯五篇戒皆墮負
處何以獨此戒得名答曰餘四篇戒當犯時
亦墮負處但尋悔滅非永墮負處不得名也
如怨家以刀割人命根不斷雖云得勝非是
永勝若斷命根名決定勝犯四篇戒如命根
不斷犯此四重如命根斷名墮不如如伐他
國若得臣下雖小得勝未名大勝若得國主

 

名根本勝若犯餘戒惡法四魔未名得勝若
犯此戒畢竟永棄退墮負處復次如好田苗
若被霜雹摧折墮落不得果實犯此戒亦爾
燒滅道苗不得沙門四果復次如焦穀種雖
種良田糞治漑灌不生苗實犯此戒亦爾雖
復勤加精進終不能生道果苗實如斷多羅
樹不生不廣犯此戒亦爾不得增廣四沙門
果復次如斷樹根樹則枯朽若犯此戒道樹
枯損名墮不如若犯此戒衆所棄離天龍善
神所不親近賢聖訶責名墮不如若犯此戒

 

 

不消檀越衣服飲食卧具醫藥種種利養名
墮負處復次猶如死屍在人衆中無所能爲
無所增益若犯此戒雖在出家清淨衆中不
能成就四沙門果名墮負處復次如弊壞垢
汙衣服人所棄捨若犯此戒佛法所棄不得
與衆說戒羯磨布薩自恣不
[]十四人數名[]

墮不如乃至畜生者與女人交會受欲具足
與畜生女交會染欲情薄是故言下至畜生
三惡是五道之邊下故言下至畜生若犯四
重初犯一時得波羅夷第二犯時乃至衆多

 

盡突吉羅如犯婬戒初波羅夷第二犯時乃
至衆多盡突吉羅後三戒當體各爾如婬戒
分別無異當體各爾女人三處得波羅夷方
便偷蘭遮有輕有重重偷蘭遮大衆中懴應
胡跪合掌三從衆乞乞已衆應一白一白已
懴悔亦應三說輕偷蘭遮界外四人懴法亦
同直輕重有異輕偷蘭者欲作重婬若起還
坐輕偷蘭發足趣女未捉已還及捉已失精
乃至共相嗚抱輕偷蘭男形垂入女形已來
未失精亦犯輕偷蘭若失精得重偷蘭若男

 

 

形觸女形及半珠已還不問失精不失精盡
得重偷蘭死女三處行婬非人女三處行婬
俱得波羅夷生女死女三處行婬若壞墮蟲
食於中行婬俱得重偷蘭生女死女非處行
婬腋下股間行婬得重偷蘭刺身作瘡於中
行婬俱得重偷蘭發足向死女非人女畜生
女二根欲作重婬乃至男形入三瘡門半珠
已還得偷蘭遮輕重如生女中說若發足向
人男非人男畜生男黃門欲作重婬於中得
偷蘭遮輕重亦如前說若先正爲女人上出

 

精而已除三瘡門一切身分處精出僧殘若
先爲摩捉嗚抱而已若摩若捉盡僧殘若欲
女人身上出精手已摩捉精未出便止四人
偷蘭遮若犯五篇戒一一得三罪如犯波羅
夷以犯戒體波羅夷違佛教波夜提犯威儀
突吉羅乃至衆多學法犯三罪犯戒體突吉
羅違佛語波逸提犯威儀突吉羅各有三罪
若懴時但懴戒體餘二罪同滅以戒體是根
本故

結盜戒因縁第二之一

 

佛在王舍城者有論師言此國於十六大國
最勝故名王舍城復次此國本有惡龍作種

種災害破人民舍宅唯王宮舍不壞故名王
舍城復次本此人民飢饉食狗肉蛇肉人肉
種種雜肉以是故有諸羅剎惡鬼入國作諸
變異王問何故有此答曰云人民
[ ]饉食噉[]

種種不清淨肉有此災異王尋立制不聽食
此諸不淨肉兼立種種禮儀法服王法勝故
名王舍城復次此國山中有五百辟支佛五
百仙人一切人民常供給所須以仙聖多故

 

名王舍城復次十六大國中二國最勝一優
塡王國二摩竭國優塡王國衣冠王服爲勝
摩竭國法禮義爲勝十六國中設有禮義摩
竭國王或用不用此國法式十六國中一切
用之是故名王舍城復次佛在此國於道樹
下坐師子座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此
國地神有大力勢常護此國主故令此國強
盛異國歸向是國故名王舍城衆多比丘一
處安居者佛一切時前安居惟毗羅然國後
安居以因縁故問曰佛從他安居自安居答

 

 

曰有言從他安居有云自安居何以故佛自
得一切十力四無所畏故不從他安居又云
佛自結此法自制此法是故自安居問曰佛
三語安居一語安居答曰佛一念安居不以
口言以不忘故問曰佛布薩自恣羯磨僧事
盡同衆不答曰佛盡不同衆僧布薩自恣一
切僧事皆悉不同亦不與欲清淨以佛無非
法不入僧數故佛十二年中常在衆說戒十
二年後有惡法出佛止不說令弟子說上座
說隨制先後爲次第後集法家次輕重爲五

 

問曰佛無邊智慧無邊辯力何故十二年中
常說一偈答曰佛雖重說而所受衆生各異
不同佛若語若默皆有所化度是故雖有無
窮之辯爲衆生故更不異說更不多說爾時
佛與阿難者佛凡制戒必因外事旣有因縁
然後結戒佛將欲結此盜戒欲令從他得事
作結戒因縁是故佛與阿難按行諸房佛勑
阿難破之者若餘人破者則生諍訟阿難破
之其心則伏佛在世時三人第一多力一者
阿難二者拘夷三者有一釋種子以三人力

 

 

大無能過者阿難能轉四十里石是故破之
畏故心伏又云餘人若破瓦舍堅牢餘人卒
不能破阿難力大須臾破之漏結因縁者有
二種一煩惱根本如須提那林中比丘是其
事也二比丘自作房舍資產之業多事多惱
妨廢坐禪讀經比丘正業故名漏結因縁達
尼吒默然者佛是法王或以非法故破之若
以我不可故破之是故不言佛何故必破此
房欲永斷將來漏因縁故見以驚怖者問曰
此怖畏爲在欲界色無色界爲心相應爲不

 

相應答曰欲界與心相應問曰色界三災所
及三禪諸天盡從下至上此非怖耶答曰此
是猒捨故去非是怖也色界有猒無怖也唯
欲界有怖問曰誰成就此怖答曰欲界凡夫
四道果人乃至辟支佛成就此怖唯佛無怖
即徃白王何故以此大材持與比丘者問曰
旣爲臣下何敢以此直言逆忤於王答曰一
以義正理直故二以卑言輭語故王初登位

時者問此比丘先取材時作是念耶臨急語

耶答曰是垂急之語問曰此比丘誰邊得罪

 

 

爲是城內人民邊爲是主材人邊爲是王邊
答曰王邊事在王故王自在故語諸比丘者
以是小事因縁故不敢白佛二以事是可恥
不敢白佛佛語阿難者問餘三戒何以不問
獨問此戒耶答曰此戒依王法三戒不爾是
以不問此戒要依國法盜物多少得斷命罪
則依而結戒婬殺二戒事成則罪成不問多
少妄語國無此法是以三戒不問問佛知一
切法相何須問耶答曰爲止誹謗故佛得自
在隨意自制若問而後結佛隨國成法而後

 

結戒則衆生心伏若信者不信者何故爾耶
答曰若直問信者恐爲比丘故言盜多錢得
重若問不信者或憎妬故言盜少得重罪是
以徧問怨親中人盜至幾錢王與大罪盜至
五錢得重罪者或言金錢或言銀錢或言銅
錢或言鐵錢無有定也盜至五錢得波羅夷
者謂閻浮提現有佛法處及弗婆提拘耶尼
二天下唯王舍國法以五錢爲限又言五錢
成重罪者佛依王舍國法結戒故限至五錢
得波羅夷如是各隨國法依而制罪觀律師

 

 

意欲以後義爲定而難不欲廣汝盜比丘如
是不與取者或不與取非是賊如取有主物
謂是無主或是賊非不與取如衆僧中行三
番餅盜心取四又如無主物作有主心取是
謂賊非不與取一以人與故二以無主故或
是賊亦不與取如盜心取有主物或非賊非
不與取如無盜心取無主物罪者緫五篇罪
名一切是罪五篇戒外亦有種種罪今佛結
戒亦罪輕重故云此是波羅夷罪此是僧殘
此是波逸提此是波羅提提舍尼此是突吉

 

羅受王軄者問曰女人五礙何由爲王答曰
不得作轉輪王身小王無所礙也有主物者
一切有主物縱使空地有物地中伏藏若是
王地盡屬於王無主物若疑心取偷蘭遮若
塔中得物若塔外得物若有鳥死在塔中地
現是佛物盡供塔用若物在僧地亦爾若房
中得物亦供房用若知是物是死比丘物衆
僧應分若山野中或山崩樹折熱風寒風有
鳥獸死無食噉處得取無罪一切鳥獸食殘
取突吉羅師子殘無罪若盜佛像爲供養故

 

 

無罪若爲得錢轉賣得錢偷蘭遮盜經不問
供養不供養計錢得罪若盜舍利偷蘭遮物
離本處有二種一舉離本處二舉離本處還
著本處即持去者得二種罪一得業道罪以
盜他故二波羅夷罪以佛結戒故還著本處
者得一罪先離本處無業道罪不損他物故
得波羅夷五寳者一者金二者銀三者眞珠
四者珊瑚五者毗瑠璃五似寳者一銅二錢
三水銀四白鑞鉛錫五合作種種莊嚴具若
捉五寳得突吉羅若離地得波逸提若捉錢

 

離地不離地盡突吉羅若比丘有通以通力
飛過諸國若所發處若所至處應輸稅不與
得重其間所經諸國無過若販賣者而隨王
使王使認名比丘無罪若不認名計錢得重

薩婆多毗尼毗婆沙卷第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