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目錄上一頁下一頁

菩薩地持經卷第三

北涼天竺三藏法師曇無讖譯

方便處無上菩提品第七
云何爲菩提略說二種斷二種智是名菩提
二種斷者煩惱障斷及智障斷二種智者煩
惱障斷離垢清淨一切煩惱不相續智及智
障斷一切所知無障礙智復次清淨智一切
智無礙智滅一切煩惱習清淨明達永斷無
餘是名無上菩提一切煩惱習究竟斷智是
名清淨智一切界一切事一切種一切時無

礙智是名一切智界者二種世界及衆生界
事者二種有爲無爲如是有爲無爲事無量
種分別自相差別分別緫相差別分別因果
分別界分別趣分別善不善無記等分別時
者三時過去未來現在如是知一切界一切
事一切種一切時是名一切智不假方便發
心即知於一切法了達無礙是名無礙智復
次百四十不共法及如來無諍智願智無礙
辯是名無上菩提百四十不共法者三十二

大人相八十隨形好四無礙智一切種清淨 
十力四無畏三念處三不護大悲不忘法斷
除諸習一切種妙智是諸佛法後建立品當

廣說

無上菩提者具七無上故於一切菩提最爲
無上云何爲七一者身無上二者道無上三

者正無上四者智無上五者神力無上六者
斷無上七者住無上如來三十二相莊嚴其
身是名身無上如來自度度人多所過度哀
愍世間利益安樂諸天世人是名道無上如
來無上無等四正成就謂正戒正見正威儀

正命是名正無上如來無上無等四無礙智
成就法無礙義無礙辭無礙樂說無礙是名
智無上如來無上無等六神通成就如前說
是名神力無上如來無上無等一切煩惱習
斷及智障斷成就二斷是名斷無上如來無
上無等三種住多於中住聖住天住梵住是
名住無上空無相無願滅盡正受是名聖位
四禪四無色定是名天住四無量心是名梵
住如來於三住中多住四法聖住中住空三
昧及滅盡定天住中住第四禪梵住中住大 

悲如來以是晝夜六時常以佛眼觀察世間
誰應度者未起善根我當令起乃至誰應得
無上果我當建立是名住無上身無上者名
大丈夫道無上者名爲大悲正無上者名大
戒大法智無上者名爲大慧力無上者名大
神通斷無上者名大解脫住無上者名大住

多住

復次如來有十種名稱功德隨念功德云何
爲十如來應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
上調御士天人師佛婆伽婆非不如說故名

如來得一切義故無上福田故應供養故故
名爲應如第一義開覺故名等正覺三明如
契經說行者止觀具足明行故名明行足第
一上昇永不復還是名善逝知世界衆生界
一切種煩惱及清淨故名世間解第一調伏
心巧方便智一切世間唯一丈夫故名無上
調御士四種眞實智義法眞實故顯示不了
義故依一切義故廣宣說故斷一切疑故顯
示甚深清白處故爲諸法根故爲一切法導
故爲一切舍故脫一切苦師演說法義正諸

天人故故名天人師義饒益聚非義饒益聚
非義非非義饒益聚具足一切種平等開覺
是名爲佛壞一切魔力故名婆伽婆義饒益善也非

義饒益不善也非義非非義饒益無記也或無量劫無一佛出世
或一劫中多佛出世於彼彼十方無量世界
有無量無邊阿僧祇佛出現於世何以故十
方世界有無量菩薩俱發大願故若一菩薩
如是日如是分如是月如是歲發菩提心一
切菩薩亦復如是即於此日此分此月此歲
發菩提心同一威儀同一堪能同一方便如

是一世界有無量菩薩同願同施同戒同忍
同精進同禪定同智慧況復十方無量世界
一一世界各有無量無數菩薩無二菩薩同
願同行於一國土俱時成佛況復無量一時
俱成又無量菩薩同願同行次第成佛是亦
不然亦非一成餘悉不成是故十方無量世
界隨其所淨空無佛處同行菩薩各各成佛
是故無量世界有無量佛無一世界二佛俱
出何以故菩薩長夜作如是願如是方便我
當於一無佛法處廣說正法調伏衆生令脫 

衆苦入於涅槃如是長夜長養大願攝受正
道大願果成又一如來於三千大千剎土悉
能施作一切佛事第二佛出無所利益復次
一世界中一佛出世能令衆生自事決定勤
修隨順何以故彼作是念一切世間唯一如
來教化周已當入涅槃更無有佛能令我等
修行梵行聽受正法念已疾行淳修精進修
行梵行聽受正法若多佛者不速勤修以是
故說一世界中唯一如來衆生自爲決定勤
修一切如來等無差別唯除四事一者壽命

二者名稱三者種姓四者色身唯此四事有
差別相非餘功德亦非女身得無上菩提何
以故菩薩於初阿僧祇劫已捨女身乃至坐
佛樹下不受女身一切女人性多煩惱成就
惡智不以煩惱惡智能得無上菩提如是無
上菩提有無量義舉要言之有自性義無上
義名稱功德義隨念功德義堪能義最勝義
悉如上說當知眞實復次不思議度諸思議
無量無邊功德具足出過一切聲聞辟支佛
上是故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第一最勝
無等無上

方便處力種性品第八
已說菩薩所學處菩薩學今當說如是菩薩
欲善學菩薩學者有七事一者當先多修信
解二者求法三者說法四者法次法向五者
正教授六者教誡七者攝方便身口意業云

何菩薩多修信解菩薩於八種解處淨信在
前一心決定樂欲成就所謂三寳佛法僧功
德諸佛菩薩自在神力眞實之義如上所說

義種種因種種果隨順相應而不顚倒得義

得方便有得方便則能得義得義者無上菩
提得方便者一切菩薩所修學道所謂信解
修多羅祇夜受記無量言教微妙善說菩薩
於此八種解處有二種解力一者多修解行
二者深忍樂著先經曰謂信十二部經也菩薩求法者求
何法云何求何故求求何法者略說求菩薩
藏聲聞藏外論世工業處智十二部經唯方
廣部是菩薩藏餘十一部是聲聞藏外論者
略說有三種因論聲論醫方論世工業處智
者謂種種事業如金銀等工巧及餘種種明
 

處所攝明處有五種一者內明二者因明三
者聲明四者醫方明五者世工業明此五明
處菩薩悉求佛所說者名爲內論略說二種
一者顯示正因果二者顯示所作不壞不作
不受因論亦二種一者能屈他論二者自申
己義聲論有二種一者顯示界色界色是聲
之差別非

常所謂隂界形色也根本聲名爲界有種種
別聲名爲色此二聲聦一切音聲聲論此中
應廣說
二者顯示巧便言辭醫方論有四種一
者顯示善知病二者顯示病因三者顯示能
除已起之病四者顯示已除之病令不重起

世工業論者顯示種種世間事業云何是佛
所說正因正因有十種當知攝一切因生一
切煩惱一切清淨一切世間無記法云何爲
十一者隨說因二者以有因三者種植因四
者攝因五者生因六者長因七者自種因八
者共成因九者相違因十者不相違因彼一
切法名名已想想已說此諸法名想言說是
名隨說因以有手故有所作以有足故有遊
行以有身故有屈伸以有飢渴故有求飲食
如是比無量無數名已是名以有因種諸種 

子各各自生初植種子是名種植因水土潤
澤令芽得生是名攝因種子於芽是名生因
芽莖相續乃至成熟是名長因種種種子各
各自生是名自種因彼以有因種植因攝因
生因長因自種因此六因緫說共成因障礙
於生名相違因不障礙者名不相違因彼相
違有六種一者語相違謂沙門婆羅門所說
經論前後相違二者所應相違謂說一切義
與理相違三者生相違謂生縁不具障礙於
生四者處相違謂明暗愛恚苦樂等法五者

怨相違謂毒蛇鼠狼猫鼠是等蟲獸各各怨
害六者對治相違謂修不淨對治貪欲慈息
瞋恚悲止害覺無漏道品永斷煩惱此中以
生相違故說此諸因二因所攝一者生因二
者方便因若種諸種子生是名生因諸餘因
是名方便因復次有四縁因縁次第縁縁縁
增上縁生因者是因縁方便因者是增上縁
次第縁縁縁者是心心數法謂前生心心數
法開導攝受縁攝受生是故二縁攝因所攝
云何十因生一切世間事種種諸穀世間資 

生名想言說所謂黍稷稻粮胡麻豆麥等持
來持去若取若與如是等種種言說是名隨
說因以飢渴羸瘦故求索飲食如是等是名
以有因種諸種子各各自生彼初植種子是
名種植因水土潤澤令芽得生是名攝因種
子於芽是名生因芽莖枝葉展轉相續乃至
成熟是名長因如麥種子麥芽生非餘餘亦
如是是名自種因彼以有因乃至自種因是
名共成因以一切和合生故故名共事因霜
雹災害障礙破壞是名相違因彼不具不障

是名不相違因諸餘一切世間事皆十因所
生隨所宜應當知云何生一切煩惱彼一切
縁起名想言說所謂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
受愛取有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如是名想言
說是名煩惱隨說因無明縁行乃至生縁老
死等言說境界顧念味著諸有枝生是名煩
惱以有因無明等法現法種子生餘生生老
病死是名種植因不近善友聽受正法習不
正思惟無明等生是名攝因各各種子無明
等生是名生因從無明至後有增進相求至 

餘生生老病死是名長因種種種子俱從無
明乃至後有生地獄餓鬼畜生及諸人天是
名自種因彼以有因乃至自種因是名共成
因若有種性值佛出世演說善法近善知識
聽受善法正念思惟法次法向清淨道品是
名煩惱相違因如上所說不具者是名不相
違因是名十因生一切煩惱應當知云何生
一切清淨彼一切淨法乃至滅盡涅槃名名
想言說所謂念處正勤乃至八聖道無明滅
乃至生老病死滅如是名想言說是名淨法

隨說因以有無明等故樂求淨法攝受淨法
淨法得生是名以有因種性具足人向有餘
無餘涅槃最先行者是名種植因近善知識
聽受善法正思惟修諸根成熟是名攝因種
性所攝無漏道品種子於諸道品法是名生
因彼種子生道品法向無餘涅槃是名長[
][]
彼聲聞種性以聲聞乗而般涅槃縁覺種性
以縁覺乗而般涅槃大乗種性以無上大乗
而般涅槃是名自種因彼以有因乃至自種
因是名共事因種性不具不值佛世生諸難 

處不近善友不聞善法不正思惟習行邪道
是名淨法相違因此相違不具者是名不相
違因諸煩惱相違因是淨法因淨法相違因
是煩惱因如是煩惱十因清淨十因過去未
來煩惱清淨皆亦如是無餘無上云何正果
略說五種一者報果二者依果三者解脫果
四者士夫果五者增上果諸不善法得惡趣
報有漏善法得善趣報是名報果若習不善
法樂住不善法增不善法若習善法樂住善
法增益善法先業相似後果生是名依果八

聖道滅諸煩惱名解脫果若世俗道滅諸煩
惱彼不究竟捨離凡夫非解脫果若於現法
依種種世間工巧業諸士夫事所謂田種販
賣宰官理務書畫算數卜占印封各有果生
是名士夫果眼識是眼根增上果乃至意識
是意根增上果生理不壞是命根增上果二
十二根各爲增上各有果生當知皆是增上
果此二十二根增上如攝事處說菩薩如是
知佛顯示正因果已處非處智力種性次第
修習清淨增長非不作異作有所成熟亦無 

自所作業經劫而失作者不失不作不受菩
薩如是知佛顯示業已自業智力種性次第
修習清淨增長云何菩薩求聞法是菩薩住
殷勤恭敬求善說法善語法如是略說求善
說法住勤恭敬若菩薩爲聞一善說法路由
惡道大地熾然猶尚歡喜從中而過況爲多
聞爲一聞法猶尚不惜所愛之身況餘資生
一聞說法愛樂恭敬比上愛敬百千萬倍乃
至算數譬喻不得爲比謂聞善說心無猒足
增益淨信其身柔輭心直見直深樂功德至

說法所無留難心恭敬除慢但求正法不求
名稱爲己及他修諸善根不爲利養至說法
所不染心聽法不亂心聽法不染心聽法者
離貢高煩惱輕想煩惱下想煩惱離貢高煩
惱有七行一者時聽二者欲受三者頓聽四
者敬聽五者不戲六者隨順七者不求過失
如是七行離貢高煩惱離輕想煩惱有四行
一者恭敬法二者恭敬說法人三者不輕法
四者不輕說法人如是四行離輕想煩惱有
一行離下想煩惱所謂作聽受正法不自輕 

聽法以此一行離下想煩惱離如是等過聽
受正法是名菩薩不染心聽法云何不亂心
聽法有四行一者一心二者側聽三者定意
四者一向專樂聽受正法是名菩薩求聞法
菩薩何故求聞法菩薩求佛所說法者爲受
正法次法向故爲他廣說故菩薩求因論者
欲知彼論過故欲降伏異論故未信佛法者
令生信故已生信者令增廣故菩薩求聲論
者廣爲衆生演說正語令愛樂故爲淨莊嚴
辭句味故於一義中種種言辭莊嚴故菩薩

求醫方論者爲除衆生種種病故攝受大衆
故菩薩求世間工業處智者爲少方便獲致
大財饒益無量諸衆生故爲教衆生種種事
業故如是菩薩求五明處爲無上菩提大智
衆具究竟滿故非不次第學一切法而得一
切無障礙智是名菩薩所求如所求所爲求
菩薩爲他說法者何所說云何說何故說彼
如所求法如是法說如所求義如是義說以

二因縁故說一者隨順說二者清淨說隨順
說者住如法威儀說非不如法不爲高坐無

病者說覆頭者在前行者悉不爲說如修多
羅廣說何以故諸佛菩薩自恭敬法以敬法
故令餘衆生深起恭敬聞已奉持不起輕慢
一切說一切無聞說不爲法慳不作師捲如
次第句味說如次第句味受如次第義分別
說義饒益及法饒益種種義饒益示所應示
授所應授照所應照喜所應喜現智比智從
師具聞而爲人說非不思量具足聽聞順向
善趣不亂說善說不深隱說應四聖諦隨衆
所應而爲廣說此十五種菩薩普爲衆生隨

順善說一切利他應當知復次菩薩於不饒
益己者住慈心說惡趣行者住安隱心說苦
樂衆生放逸貧乞者住安樂哀愍心說不以
嫉纏故自歎毀他離貪著心不求名利爲他
說法如是五種菩薩清淨說法前後略說二
十種一者時二者頓三者次第四者相續五
者堪忍六者歡喜七者欲八者喜九者勸十
者不毀十一者應十二者文字具足十三者
不雜十四者如法十五者隨衆十六者慈心
十七者安心十八者哀愍心十九者不自譽 

毀人二十者不依名利是名菩薩爲他說法
云何菩薩法次法向略說五種如所求如所
攝法身口意隨轉正思及修若此法世尊制
身口意所作若此法聽身口意所作彼身口
意業如是離如是修身口意隨轉是名法次
法向彼正思者菩薩獨一靜處如所聞法思
惟稱量觀察先離如是不思處思量於法勤
思常思頓思方便不息又菩薩正思具足具
足行隨順入有所捨依義不依味暗說明說
如實知菩薩先思量應入者入已入者數數

思惟離不思處者不隨愚心亂心勤思常思
頓思方便不息者未知義者令得知之已知
義者不失不妄具足者有所入所行不由他
人能具觀察有所捨者若知諸法非其境界
當自念言此佛所知非我境界如是不謗無
有罪咎依義不依味者善入如來隱密之說
善知暗說明說者於眞實義莫能動摇初入
正思菩薩先未得忍於今得之已得忍者堅
固隨順入於修慧如是八種正思所攝法次
法向修者略說四種一者止二者觀三者修 

習止觀四者樂住止觀止者謂八種正思善
正眞實離言說法若事若義係心縁中遠離
一切虚僞輕躁及諸憶想縁中解脫係心安
立內三昧相廣說乃至一心是名爲止觀者
彼止所熏修憶念思惟如正思法相憶念選
擇乃至明慧是名爲觀修習止觀者若行止
觀常修方便頓修方便是名修習止觀樂住
止觀者彼彼止觀相心住不動不勤方便能

自觀察處所攝受心不散亂是名樂住止觀
彼菩薩如是如是修習止觀如是如是樂住

止觀如是如是樂住止觀如是如是止觀清
淨如是如是止清淨如是如是身心猗息漸
漸增廣如是如是觀清淨如是如是知見增
廣如是習行修慧者離身心惡於一切所知
知見清淨一切修慧業皆從如是四種修生

云何正教授略說有八種菩薩依三摩提教
修行者心無餘菩薩教者則自教授如諸佛
法先當如是知四種求一者心求者知心求
二者知根求三者悕望求者知悕望求四者
使求者知使求五者隨其所應種種度門而
 

度脫之謂慈心縁起界分別安那般那念是
名隨應度門而度脫之六者執常邊對治爲說
中道七者執斷邊對治爲說中道八者除不作
作增上慢不得得不觸觸不證證增上慢彼八
種教授略說三處所攝三處者一者先未住心
令係念縁中二者已住心者令得自義正方便
道三者未究竟者令捨中住知彼心根悕望結
使隨應度門而度脫之令心正住係念縁中
彼執斷常對治爲說中道令住心者成就自
義正方便道彼不作作乃至不證證增上慢

未究竟者令捨中住如是三事攝八種教授
如是菩薩從他受教教授他已八力種性清
淨增長所謂禪定解脫三昧正受智力諸根
利鈍智力種種解智力種種界智力一切至
處道智力宿命智力生死智力漏盡智力云
何教誡略說五種一者有罪行者制二者無
罪行者聽三者若制若聽法有缺減者如法
舉之四者數數違犯者折伏與念五者不濁
不變淳淨正向若制若聽法眞實功德愛念
稱歎令其歡喜是名略說菩薩五事教誡所 

謂若制若聽若舉若折伏若歡喜云何攝方
便身口意業略說菩薩四攝事是名方便如
世尊說四攝事是名方便略說四種方便調
伏衆生攝取衆生無餘無上一者隨攝方便
二者攝方便三者度方便四者隨順方便菩
薩種種財施隨攝衆生故莫不信受奉順修
行是名布施隨攝方便次行愛語愚癡衆生
捨離癡冥令無有餘具攝顯示是名愛語攝
方便具攝顯示已令彼衆生不善處覺授與
善處調伏樂住是名利益度方便如是菩薩

以同事隨順度脫衆生調伏恭敬不作是言
汝自無信戒惠施多聞以何教他舉罪與念
是名同事隨順方便如是四攝方便若緫若
別是名菩薩攝方便身口意業等攝衆生調

伏成熟

方便處施品第九
復次菩薩次第滿足六波羅蜜已得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所謂檀波羅蜜尸波羅蜜羼
提波羅蜜毗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
羅蜜云何菩薩檀波羅蜜略說有九種一者
 

自性施二者一切施三者難施四者一切門
施五者善人施六者一切行施七者除惱施
八者此世他世樂施九者清淨施自性施者
謂菩薩思願與無貪俱不惜財身起身口業
捨所施物捨如法財住律儀處見未來果以
如是義施與衆生是名自性施一切施者略
說有二種施物一者內物二者外物菩薩捨
身是名內施爲食吐衆生食已吐施是名內
外施除上所說是名外施菩薩內施復有二
種一者隨所欲作他力自在捨身布施譬如

有人爲衣食故繫屬於人爲他僕使如是菩
薩不爲利養但爲無上菩提爲安樂衆生爲
滿足檀波羅蜜隨所欲作他力自在捨身布
施二者隨他所須頭目手足種種肢節血肉
[
]骨髓腦隨其所求一切施與菩薩外施復
有二種一者隨其所求受用樂具歡喜施與
二者奉事彼故一切捨心一切施與菩薩於
內外物非無差別等施一切或有所施或有
不施若於衆生樂而不安不樂不安是則不
施與若於衆生安而不樂亦安亦樂是則施
 

與如是略說應施不施次當廣說若菩薩布
施令他受苦若致逼迫若被侵欺及非法求
自力他力不隨彼欲菩薩爲衆生故寧自棄
捨百千身命不隨彼欲令致逼迫殘害侵欺
菩薩淨心修行布施饒益無量諸衆生時有
求身體頭目肢節則不施與何以故非是菩
薩行淨施時作是念言是可與是不可與心
生退弱是故菩薩以清淨心不捨現前利益
衆生捨身布施雖不捨身不違淨心若彼魔
天及魔所使欲行恐怖求其身分則不施與

不欲令彼得大罪故或有衆生若狂若心亂
求其身分亦不爲彼而捨身命不自住心故
心惱亂故心不自在故與上相違來求請者
隨其所欲爲捨身命是名菩薩內物應施不
應施菩薩外不施者若有人求火毒刀酒爲
欲自害若欲害他是則不施若爲自攝若爲
攝他是則施與若是他財先不同意不以施
人菩薩不爲媒行以此授彼有蟲飲食悉不
施與若有衆生爲作戲樂非義饒益來乞求
者菩薩不施何以故若施與者於菩薩所雖

少歡喜而多起惡行身壞命終墮於惡道若
戲樂具不墮惡趣不起善根而令衆生因此
成熟爲攝取故是則施與何者可與何者不
可與謂學捕獵傷害極大貪著作大方便多
殺衆生如是比會菩薩不爲亦不教人祀天
殺羊亦不施與惱衆生者來求水陸多衆生
處亦不施與爲欲造作罾羅機網世間種種
害衆生具亦不施與若罵若殺若縛若罰亦
不自作亦不教人若怨家怨家悉不施與略
說一切逼迫衆生戲樂之具悉不施與若復

種種象馬輦轝諸莊嚴具衣服飲食塗身香
華嚴飾珍翫園林樓觀舍宅男女種種技術
工巧業處如是一切戲樂爲信樂因縁來求
請者一切施與若彼衆生不自知量及非應
病種種飲食悉不施與若已飽食性貪欲得
亦不施與若有衆生不堪憂惱欲自殘殺食
毒投巖如是等求悉不施與若菩薩爲王統
領多國不以他人妻子施與除城邑林落人

民賦稅應屬己者則以施之菩薩所愛妻子
奴婢若施人時先以輭語方便開喻若不樂
 

者則不施與若其樂者隨所應施若惡知識
惡人惡鬼是等來求悉不施與亦不施彼令
作奴婢若有惡人來求王位則不施與若此
惡人先爲王者菩薩有力則便廢退父母妻
子奴婢財物不以施人若因布施父母憂惱
妻子僮僕由是致苦如是等施菩薩不爲非
法之物不以施人如法淨物持用布施不逼
迫訶責取他財物而行布施不犯佛戒而行
布施菩薩於諸衆生平等心施作福田想亦
不分別親怨中人功德過惡是下中上是苦

是樂菩薩終不如所求許後以少施亦不許
好後與麤惡若施勝物心無不泰不恨不亂
菩薩施已不自稱歎言我於汝所惠弘多若
施下流不起輕想況復有德所應敬者若有
衆生住諸惡行掉動毀戒罵詈瞋恚亦不悒
慼悔恨心施方於彼所起憐愍心菩薩不以
邪見而行布施所謂大會殺生求法不爲希
有吉慶會故而行布施不爲清淨一切行分
故而行布施求世間出世間離欲清淨除爲
清淨方便而行布施不求果報而行布施一 

切布施悉以迴向無上菩提菩薩自知一切
種施因縁故生一切種如實果報不由於他
而行布施所謂施食得力施衣得色施乗得
樂施燈得眼如是一切應當廣說菩薩亦不
畏貧窮而行布施以慈悲故而行布施菩薩
亦不以非法飲食施出家人所謂餘殘飲食
便利涕唾膿血所汙不語不知飯及麥飯法
應棄者謂非葱食葱雜葱汙如是非肉食非
酒飲酒雜酒汙如如法業和合則以施人如
是等不如法者則不以施菩薩不令求者數

數徃返留難生惱然後乃施菩薩不以諂故
而行布施所謂若王大臣長者居士此諸檀
越知我施已必當恭敬供養於我不爲要他
作使故施少物尚施況復多物不以布施起
他貪著爲生患難令致傾滅不以布施離他
城邑所謂施攝令其屬己菩薩智慧精進不
息堪能具足自誓莊嚴先自行施然後教人
不自懈怠勸人行施一切大會持戒犯戒從
上至下次第等施菩薩得財多少隨捨不待
積聚然後行施不畏他故而行布施所謂若 

瞋若打若責若毀殺縛驅擯不畏是等而行
布施菩薩欲施心悅施時歡喜施已無悔不
以相似摩尼眞珠珂貝玉石瑠璃珊瑚虚僞
之物欺誑於人菩薩所畜一切財物初得物
時發心捨與一切衆生後來求者自求己物
菩薩時施非不時施自他淨施非不清淨如
威儀施非不威儀決定心施非不決定見來
求者終不嗤笑亦不輕弄亦不顰蹙先語稱
讃然後施與時應所求不爲留難若彼不求
開心自施若自來取恣聽所欲菩薩不以惡

智而行布施常以善智而修施業智慧施者
菩薩自量財物多少隨其所應而行惠施見
來求者有二種人一者非是貧下亦非孤獨
無所依怙二者貧苦孤焭下賤無所依恃作
是念言若我財多當令具足若財少者先當
周給與彼貧苦下賤無依恃者作是念已如
所念施於非貧下不滿其意當以本心辭謝
發遣惟願仁者不生恨心菩薩若見慳貪衆
生財富無量自爲身惜不敢衣食徃詣其所
共爲親友與作同意而語之言汝若貪惜不 

能施與我家乃有無量財物欲行滿足檀波
羅蜜普爲一切乞求衆生若有衆生從汝求
者可來就我取財與之勿令空去若難自來
可遣使取於我施時汝當隨喜彼聞此已心
大欣悅於我無損彼蒙饒益因與菩薩共相
親愛今雖未能即時行施已種來世離慳種
子以彼次第修習自知爲本以巧方便教令
少施依下無貪教令至中依中至上復次菩
薩若和尚阿闍梨若共住弟子近住弟子淨
修梵行受性慳貪若不慳貪財物不具擁其

施心菩薩以己財物向佛法僧欲作福者捨
以與之令其造作己自不爲如是菩薩功德
更增令慳貪者降伏煩惱樂修法[
]亦滿其
願如是攝取成熟衆生復次菩薩見彼來者
有求索相知其心已不令發言隨其所須施
令滿足若有商人欺誑於他菩薩知見覆藏
不說彼作惡行欺誑他人尚爲覆藏況復欺
己欲滿彼願隨意與財彼無慙愧得已歡喜
無所畏懼嬉悅而去若菩薩爲商人所欺先
不覺知欺已乃覺亦不責彼不令憶念不欲
 

令彼犯不與取起隨喜心如是等捨所施物
是名菩薩智慧布施復次菩薩無財施時先
所造作世間工巧彼業現前以少方便多獲
財利用施衆生若復爲他莊嚴說法美善說
法慈心說法貧苦聞法歡喜供養何況富樂
慳悋無惜況常樂施者若有信心長者居士
常習行施財富無量將求者徃令彼饒益彼
所行施所作功德自身徃助堪能具足信心
清淨身口意業隨其力能助彼營理令其無
礙滿足求者彼乏事力施事難成若隨朋黨

若非法行若失正念如是等若菩薩無財以
智慧施乃至未得淨心淨心菩薩不墮惡趣
生生常得無盡之財復次菩薩知彼邪見求
法短者不授其法不與經卷若性貪財貨賣
經卷若得經卷隱藏不現若非彼人所知義
者悉不施與若是彼人所知義者菩薩於此
經卷已自知義則便持經隨所施與若未知
義自須修學若知他人有如是經示語其處
若更書與若無示處復不得書菩薩當復自
觀其心我今不施爲是法慳纏心不能施耶 

爲更有爲不施彼耶如是觀已少有法慳者
當以經與爲法施故寧以法施現世癡瘂爲
除煩惱猶尚應施況作將來智慧方便如是
觀時無少許法慳者應當自學我爲除煩惱
故修行法施滿足智慧方便故修行法施愛
念衆生故修行法施菩薩自見內無煩惱見
不施彼現得智慧於未來世轉增無量非施
彼故得是功德經法施者於未來世獲少法
利不及自學智慧開覺今雖不施必將安樂
一切衆生施其智慧寧爲一切今不施與不

爲一人與其經卷如實知已不施彼者無有
過咎亦無悔恨不越菩薩所受禁戒云何菩
薩方便不施不忍直言無可相與要以輭語
開解發遣作是方便有而不施菩薩本來所
畜衆具一切財物以清淨心於一切諸佛菩
薩捨作淨施譬如比丘以己衣物於和尚阿
闍梨所捨作淨施如是作淨施因縁故得畜
種種無量財物故名爲住聖種菩薩亦得無
量功德常自憶念如是功德於一切時常隨
增長凡是淨施所畜之物爲諸佛菩薩受寄 

護持見彼來求觀察其人有成就相先所捨
物作淨施者取以與之諸佛菩薩於一切衆
生無不捨物作如是知滿求者意觀察彼人
無成就相以淨施法而開解之語言仁者此
物先捨已有所屬輭語發遣不令致恨若以
餘物兩三倍施作是方便令知菩薩不以慳
故而不惠施以不自在故不以施我如是經
法則不施與菩薩作如是法施者名智慧施
復次菩薩一切施所謂法施財施無畏施比
類相貌若名若義分別因果如實知已而行

布施是名菩薩智慧布施復次菩薩於不饒
益己者慈心布施於苦惱者悲心布施於功
德者喜心布施於饒益己者及善知識親族
人所捨心布施是名菩薩智慧布施復次菩
薩有障施障施對治皆如實知障施有四種
一者先不習施二者所有物少三者貪愛增
上四者見未來財果而生貪著先不習施者
菩薩見正求者富有財物不生施心當知是
我不習施故疾行智慧作是思惟我昔定當
不習施心致令今日雖有財物見來求者施
 

心不生今若不施復於來世有此施礙如是
知已依障施對治而行布施則能捨離不習
施障所施物少者菩薩見正求者所有物少
不生施心以是施障故疾行智慧作是思惟
寧安貧苦要當布施思惟是已悲心布施復
作是念我從昔來宿業過故他自在故令我
飢寒困苦不能饒益一切衆生寧令我今因

[]命現世受苦要當行施攝取衆生不令[]
受者心不滿足況我今有菜果活命要當安
苦而行布施貪愛增上者菩薩見正求者以

增上可意故最上故於所施物不生施心菩
薩知藏積過故疾行智慧作是思惟我於苦
中而作樂想於無常而作常想無我所中作
我所想於未來世當受大苦如是顚倒若知
若斷作是思惟已能行布施見未來財果生
貪著者菩薩行布施已於施果大財生福利
見不能志求無上菩提菩薩知耶果見爲[
?]
患已疾行智慧如實正觀一切諸行無有堅
固念念磨滅受用果報亦復如是悉是離散
磨滅之法如是觀時果見則斷一切布施悉 

以迴向無上菩提是名菩薩四種障施對治
智慧應當知所謂分別忍苦知攝顚倒觀行
不堅前三對治智是正布施後一對治智攝
受正果是名菩薩智慧布施復次菩薩內獨
淨心淳厚淨信覺想勝妙無量施物意解施
與一切衆生是菩薩以少方便生無量功德
是智慧菩薩大智慧施是名略說菩薩有財
無財財施所攝法如是法施分別施清心施
施障對治智慧施淨心意解施是名菩薩不
共施是名菩薩一切施略廣分別上一切施

當知分別爲難施等云何菩薩難施者略說
有三種一者菩薩有少財物自忍貧苦施與
他人二者菩薩所可愛物性深愛著久習愛
著增上寶物起最上貪能自開覺施與他人
三者菩薩勤苦得財施與他人云何一切門
施略說四種是菩薩若自有物若勸他得物
若自集布施若父母妻子奴婢使人若善友
大臣親屬若他所須悉皆施與善人施者略
說五種一者信心施二者恭敬施三者自手
施四者時施五者不侵他施一切行施者略 

說十三種一者無依施二者廣施三者歡喜
施四者常施五者福田施六者一切施七者
一切處施八者一切時施九者無罪物施十
者一切物施十一者國土施十二者象馬等
施十三者穀施除惱施者略說八種一者須
飲食與飲食二者須衣與衣三者須乗與乗
四者須莊嚴具與莊嚴具五者須華鬘塗香
與華鬘塗香六者須藥與藥七者須舍與舍
八者須燈明與燈明此世他世樂施者略說
九種謂財施無畏施法施財施者勝妙清淨

如法調伏慳垢藏積垢故修行布施調伏慳
垢者捨執著心調伏藏積垢者捨受用執著
無畏施者謂師子虎狼王賊水火等種種恐
怖救令得度法施者不顚倒說法具足說法
授人禁戒如是略說菩薩九種施令諸衆生
得今世後世安樂彼財施無畏施分別此世
樂法施分別令世後世樂清淨施略說十種
一者不留難二者不異見三者不積聚四者
不高心五者無依六者不退弱七者不下心
八者不背面九者不求恩十者不求報不留 

難施者菩薩有來求者疾疾布施不作留難
時滿所願過其速望不異見施者菩薩於施
不起異見言無果報不以害生布施謂言是
法不於此施求世間出世間淨不積聚施者
菩薩不久積財然後頓施何以故是菩薩有
所施物見來求者堪能不施不如法見非不
施與云何積聚然後乃施亦非積聚施福利
增多所施物等求者亦等漸施頓施以何因
縁見福差別又復菩薩見積聚施過不見隨
施有咎何以故謂積聚施先來求者或有百

數而不施與令彼嫌恨起不忍心後來求者
積以頓施是故菩薩不積聚施不高心施者
菩薩於求者所謙下心施不觀他勝競心布
施不以施故而自稱譽我是施主餘者不能
無依施者菩薩不以名稱而行布施於假名
稱譽猶如塵坌不退弱施者菩薩欲施心悅
施時歡喜施已無悔財物增廣第一勝妙菩
薩聞他廣施勝施心不自輕生退弱意不下
心施者菩薩思量以最勝最上妙物布施不
背面施者菩薩等心不隨朋黨怨親中人悲 

心等施不求恩施者菩薩以悲愍心而行布
施不於受者計其恩惠觀欲樂衆生愛火熾
然無勢力苦不求報施者菩薩施已不悕未
來財身具足觀一切行皆悉磨滅見無上菩
提眞實福利如是十種是名菩薩快淨布施

如是菩薩
[可種]種施具足檀波羅蜜得阿耨[依九]
多羅三藐三菩提


菩薩地持經卷第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