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目錄 | 上一頁 | 下一頁

大方便佛報恩經卷第六
失譯人名出後漢録

優波離品第八
爾時如來大衆圍繞供養恭敬尊重讃歎爾
時阿難即從座起觀察衆心咸皆有疑如來
世尊云何乃聽優波離下賤之人隨佛出家
以聽其出家故毀辱一切諸王剎利種增不
敬之心汙信心故永失福田乃使白淨王子
難陀比丘生輕慢心佛告阿難及諸大衆汝
等善聽汝等乃可說如來無有平等大悲三


念處五智三昧不得說言優波離比丘眞實
是下賤人修習下行下願下精進也汝等乃
可說如來煩惱無常遷變不可得說優波離
下賤出家如來以正遍知宣說眞實之言汝
等應當信受佛語如來知見生死過患獨覺
成佛優波羅亦隨出家三明六通具八解脫
天人大衆增仰護持正法持律第一堪任供
養能令衆生成就三種妙果所謂現報生報
後報是故當知優波離者奇特妙行偏爲大
悲菩薩已於過去無量百千萬億諸佛所植 

 
衆德本亦於諸佛法中持律第一亦於釋迦
牟尼佛法中持律第一爾時難陀比丘聞佛
說已即從座起頭面禮大憍陳如足次第到
優波離前俛仰而立合掌而已爾時如來即
爲難陀而說偈言
難陀應當知  汝不憂貧窮  亦不失富貴
出家法應爾

難陀聞佛示教利喜種種說法心生歡喜即
正衣服頭面禮優波離足應時天地六種震
動身心柔軟逮得己利所作已辦佛告優波

 
離汝速師子吼於三寳四諦在家出家七衆
差別所謂三歸五戒乃至一切戒利益衆生
戒淨煩惱戒調御威儀戒禪戒無漏戒興隆
三寳時優波離白佛言世尊如來以威神力
引接將護我乃少能所諮問耳云何名三寳
佛法及衆僧三寳若無性云何分別說法僧
差別名歸依三寳者云何而奉行三歸若一
者不得說言三若說三歸者云何七衆名爾
時優波離白佛言世尊何所歸依名歸依佛
爾時如來一一稱解答曰佛陀者覺覺了一
 

 
切法相故復次一切衆生長眠三界佛道眼
旣開自覺覺彼故名爲覺佛於一切法能一
切得一切說問曰佛云何一切說爲應時適
會隨宜說耶爲當部黨相從說耶答曰佛隨
物適時說一切法後諸弟子結集法藏以類
撰之佛或時爲諸弟子制戒輕重有殘無殘
撰爲律藏或時說因果相生諸結諸使及以
業相集爲阿毗曇藏爲諸天世人隨時說法
集爲增一是勸化人所習爲利根衆生說諸
深義名中阿含是學問者所習說種種隨禪

 
法是雜阿含坐禪人習破諸外道是長阿含
問曰佛若一切說者有經云佛坐一樹下捉
一枝葉問弟子曰此枝葉多樹上葉多答曰
樹上葉多佛言我所知法如樹上葉我所說
法如掌中葉云何言佛一切說耶答曰有別
相一切緫相一切今言別相一切有言佛能
一切說但衆生不能盡受佛非不能說有言
應云一切知直言說不得言一切說也問若
佛知而能說聲聞縁覺依知而能說何不稱
佛耶答曰不爾佛知說俱盡二乗知說於法
 

 
有所不盡復次佛解一切法盡能作名二乗
不能復次佛得無邊法能無邊說二乗不能
復次有共不共二乗所得共佛所得不共聲
聞所得三乗同知中乗所得二乗共知唯佛
所得二乗不知獨佛自知復次函大蓋亦大
法大法相無邊佛以無邊智知說無邊法二
乗智有邊故不稱法相復次有根義根者慧
根義者慧所縁法相佛義俱滿慧所縁法無
有不盡二乗根義二俱不滿復次佛得如實
智名於一切法相如實了故二乗知法不盡

 
源底兼有所不周是以不得稱如實智以是
種種義故二乗不得稱佛婆伽婆者不可以
音傳不可以義解云何世尊以能知一切對治法
故復次世法言音不同世人自不相解佛悉
知之故云世尊復次勤比丘云凡二乗凡夫
自說得法或樂靜默或入禪定或以餘縁祕
惜不說佛所得法以慈悲力故樂爲他說復
次云何以破三毒故得稱世尊問曰二乗亦
破三毒何不名世尊耶答曰不爾二乗有退
佛不退故退有三種果退不果退所用退果 

 
退者聲聞三果退下果不退中乗二種若百
劫習行成辟支佛果不退若本是下乗三果
作辟支佛則果有退佛果不退不果退者若
向三乗人未得而退若修比丘三業懈惰不
進凡有所修習退而不勤名不果退也所用
退者凡所得法不現前用如佛十力小乗十
智用一餘則不用如誦十萬言經若不誦時
盡名所用退也下乗不退果中乗亦有不果
退佛無不果退於一切行中無不勤故二乗
有所用退也佛則不定又云於十力中用一

 
不用九故名退也有云無不用退如誦二十
萬言經凡人力劣故或一日二日誦訖佛能
即時誦訖十力亦爾用能即用無障礙故無
不用退又云佛無不用退如著泥洹僧時不
直爾著如凡夫人法皆爲利益衆生故凡所
用法有益則用無益不用非不能用故無用
退雖各有所解而云不可定也佛意不可思
議問曰聲聞何故三果退下果不退答曰三
果已曾得故退下果未曾得故不退如人飢
得美食久則不忘此義亦爾又云下果忍作 

 
無礙道智作解脫道三果智作無礙道智作
解脫道故退又云見諦道無退思惟道有退
淨不淨想斷結故思惟有逼迫見諦無逼迫
見諦無逼迫見諦結見理思惟微生故逼迫
不退也又云見諦智力強如大梁鎮物思惟
智弱故退也又云見諦欲界忍智二心能斷
九品上界忍智二心斷七十二品結盡無色
界故不退也以是義故獨名世尊復次佛習
氣斷二乗習氣不盡如牛呞比丘常作牛呞
以世世牛中來故如一比丘雖得漏盡而常

 
以鏡自照以世世從婬女中來故如一比丘
跳擲棚閣以世世從獼猴中來不得名世尊
凡言如是我聞者佛在時言我聞爲是滅後
撰法藏者言我聞佛二十年中說法阿難
不聞何得言我聞答曰云諸天語阿難又云
佛入世俗心令阿難知又云從諸比丘邊聞
又云阿難從佛請願願佛莫與我故衣莫令
人請我食我爲求法恭敬佛故侍佛所須不
爲衣食諸比丘晨暮二時得見世尊莫令我
爾欲見便見又二十年中佛所說法盡爲我 

 
說問曰二十年中所說法句何出可說答曰
佛善巧方便於一句法中演無量法能以無
量法爲一句義佛粗示其端緒阿難盡已得
知速利強持力故八萬法者又云如樹根莖
枝葉名爲一樹佛爲衆生始終說法名爲一
藏如是八萬又云佛一坐說法名爲一藏如
是八萬又云十六字爲半偈三十二字爲一
偈如是八萬又云長短偈四十二字爲一偈
如是八萬又云如半月說戒爲一藏如是八
萬又云佛自說六萬六千偈爲一藏如是八

 
萬又云佛說塵勞有八萬法藏亦八萬名八
萬法藏問曰契經阿毗曇不以佛在初獨律
誦以佛在初答曰以勝故佛獨制故如契經
中諸弟子說法有時如釋提桓因自說布施
第一何以故我以施故得爲天王所願如意
佛言如是有時佛化作化佛化佛說法律則
不爾一切佛說是故以佛在初又如契經隨
處隨決律則不爾若屋中有事不得即結必
當出外若白衣邊有事必在衆結若聚落有
事亦在衆結若於五衆邊有事必在比丘比 

 
丘尼邊結是故以佛在初毗耶離者或有國
以王爲名或以地爲稱或以城爲號此國以
龍爲目迦蘭陀聚落者以鳥名之又云聚落
主名須提那者父母求請神祇得故名求得
富貴者富有二種一衆生類二非衆生非衆
生者多有金銀七寳倉庫財帛田疇舍宅衆
生類者奴婢僕使象馬牛羊村落封邑故名
富也貴者或爲封主或有美德人所宗敬故
言貴也自歸三寳受三歸法問曰三歸以何
爲性有論者言三歸是教無教性受三歸時

 
胡跪合掌口說三歸是名身口教也若純重
心有身口無教是謂教無教又云三歸是三
業性身口意業也又云三歸是善五隂以衆
生善五隂爲三歸以三寳爲所歸所歸以[
][]
護爲義譬如有人有罪於王投向異國以求
救護異國王言汝求無畏者莫出我境莫違
我教必相救護衆生亦爾繫屬於魔有生死
罪歸向三寳以求救護若誠心三寳更無異
向不違佛教魔王邪惡無如之何昔有一鴿
爲鷹所逐入舍利弗影戰懼不解移入佛影 

 
泰然無怖大海可移此鴿無動所以爾者佛
有大慈大悲舍利弗無大慈悲佛習氣盡舍
利弗習氣未盡佛三阿僧祇劫修菩薩行舍
利弗六十劫中修習苦行以是因縁鴿入舍
利弗影猶有怖畏入佛影中而無怖也問曰
若歸三寳能除罪過息怖畏者提婆達多[
][]
歸依三寳以信出家受具足戒而犯三逆墮
阿鼻獄答曰夫救護者救可救者提婆達多
罪惡深大兼是定業是故難救問曰若有大
罪佛不能救若無罪者不須佛救云何三寳

 
能有救護答曰提婆達多歸三寳心不眞實
三歸不滿常求利養名聞自號一切智人與
佛爭競以是因縁三寳雖有大力不能救也
如阿闍世王雖有逆罪應入阿鼻獄以誠心
向佛故滅阿鼻罪入黑繩地獄如人中重罪七
日都盡是謂三寳救護力也問曰若提婆達
多罪不可救者有經云若人歸佛者不墮三
惡道是義云何答曰提婆達多以歸三寳故
雖入阿鼻受苦輕微亦時得暫息又如人在
山林曠野恐怖之處若念佛功德恐怖即[

 
是故歸依三寳救護不虚三寳於四諦中何
諦所攝於二十二根中何根所攝於十八界
中何界所攝十二入中何入所攝於五隂中
何隂所攝三寳於四諦中盡諦所攝道諦少
入根中三根所攝未知已知無知根於十八界所
攝意界意識界法界十二入中意入法入所
攝五隂中無漏五隂所攝佛寳於四諦中道
諦少入法寳於四諦中盡諦所攝僧寳四諦
中道諦少入佛寳二十二根中無知根所攝
法寳是盡諦無爲故非根所攝僧寳二十二

 
根中三無漏根所攝佛寳於十八界中意界
意識界法界少入十二入中意入法入少入
五隂中無漏五隂少入法寳於十八界中法
界少入十二入中法入少入法寳非五隂攝
隂是有爲法寳是無爲故僧寳於十八界中
意界意識界法界少入十二入中意入法入
少入五隂中無漏五隂少入問歸依佛者爲
歸依釋迦文佛爲歸依三世佛耶答曰歸依
三世佛以佛法身同故歸依一佛即是三世
諸佛以佛無異故有云若歸依三世諸佛者 

 
有諸天自說我迦葉佛弟子我拘留孫佛弟
子如是七佛中各稱我是某佛弟子以是因
縁正應歸依一佛不應三世有云不應爾何
以故如毗沙門經說毗沙門王歸依三寳歸
依過去未來現在佛以是義故應歸三世諸
佛問曰若爾者如諸天各稱某佛弟子是義
云何答曰諸天所說何足定義有諸天各稱
一佛爲師亦歸三世諸佛直以一佛爲證耳
問曰何所歸依名爲歸依佛答曰歸依語迴
轉一切智無學功德爲歸色身歸依法身耶

 
答曰歸依法身不歸色身不以色爲佛故問
曰若色身非佛者何以出佛身血而得逆罪
答曰色身是法身器故法身所依故若害色
身則得逆罪不以色身是佛故得逆罪歸依
法者何所歸依名歸依法答曰歸依語迴轉
斷欲無欲盡處涅槃是名歸依法問曰爲歸
依自身盡處他身盡處答曰歸自身盡處他
身盡處是名歸依法若歸依僧何所歸依答
曰歸依語迴轉良祐福田聲聞學無學功德
是名歸依僧爲歸俗諦僧爲第一義諦僧若 

 
歸第一義諦僧者佛與提謂波利受三自歸
不應言未來有僧汝應歸依第一義諦僧常
在世間答曰以俗諦僧是第一義諦僧所依
故言未來有僧汝應歸依又欲尊重俗諦僧
故作如是說佛自說一切諸衆中佛衆第一
譬如從乳出酪從酪出酥從酥出醍醐醍醐
於中最勝最妙佛弟子衆亦復如是若有衆
僧集在是中四向四得無上福田於一切九
十六種衆中最尊最上無能及者是故言未
來有僧汝應歸依不傷正義問曰佛亦是法

 
法亦是法僧亦是法正是一法有何差別答
曰雖是一法以義而言自有差別以三寳而
言無師大智及無學地一切功德是謂佛寳
盡諦無爲是謂法寳聲聞學無學功德智慧
是名僧寳以法而言無師無學法是名佛寳
盡諦無爲非學非無學法是名法寳聲聞學
無學法是名僧寳以根而言佛是無知根法
寳非根法僧是三無漏根以諦而言佛是道
諦少入法寳是盡諦僧是道諦少入以沙門
果而言佛是沙門法寳是沙門果僧是沙門 

 
法寳是沙門果以婆羅門而言佛是婆羅門
法寳是婆羅門果僧是婆羅門法寳是婆羅
門果以梵行而言佛是梵行法寳是梵行果
僧是梵行法寳是梵行果以因果而言佛是
因法寳是果僧是因法寳是果以道果而言
佛是道法寳是果僧是道法寳是果佛以法
爲師佛從法生法是佛母佛依法住問曰佛
若以法爲師者於三寳中何不以法爲初答
曰法雖是佛師而法非佛不弘所謂道由人
弘是故以佛在初爾時優波離復白佛言世

 
尊若受三歸戒時先稱法寳後稱佛者成三
歸不答曰無所曉知說不次第者自不得罪
得成三歸若有所解故倒說者得罪亦不成
三歸問曰若稱佛及法不稱僧者成三歸不
若稱法僧不稱佛者成三歸不若稱佛僧不
稱法寳成三歸不答曰不成三歸問曰若不
受三歸得五戒不若不受三歸得八戒不若
不受三歸得十戒不若不白四羯磨得具戒
不答曰一切不得若受五戒先受三歸三歸
旣竟乃得五戒所以說五戒名者欲使前人 

 
識戒名字如白四羯磨竟已便得具戒所以
說四依四墮十三僧殘者但爲知故說又言
受三歸竟說不殺戒爾時得戒所以說一戒
得五戒者若能持一戒五盡能持又以五戒
勢分相著故兼以本意誓受五戒故又言受
五戒竟然後得戒於諸說中受三歸已得五
戒者此是正義如白四羯磨法若受八戒若
受十戒如五戒說若先受三歸作優婆塞後
若受五戒若受八戒若受十戒更須三歸不
答不受三歸一切得戒以先受三歸故若先

 
不受三歸直白羯磨得戒不答受五戒八戒
十戒但受三歸即便得戒若受具戒要以白
四羯磨而得具戒不以三歸凡具戒者功德
深重不以多縁多力無由致之是故三歸十
僧白四羯磨而後得也五戒八戒十戒功德
力少是故若受三歸即便得戒不須多縁多
力受具戒已何以但說四墮十三僧殘不說
餘篇耶此二篇戒最是重者一戒若犯永不
起二雖起難起若波利婆沙摩那埵二十衆
中而後出罪若難持而能持者餘篇易持戒 

 
不須說也是故但說二篇不說餘篇問曰是
波羅提木叉戒是無漏戒是禪戒不答曰非
無漏戒亦非禪戒此波羅提木叉戒若佛在
世則有此戒佛不在世則無此戒禪無漏戒
若佛在世若不在世一切時有波羅提木叉
戒從教而得禪無漏戒不從教得波羅提木
叉戒從他而得禪無漏戒不從他得波羅提
木叉戒不問眠與不眠善惡無記心一切時
有禪無漏戒必禪無漏心中有戒餘一切心
中無也波羅提木叉戒但人中有禪戒無漏

 
戒人天俱有波羅提木叉戒但欲界中有禪
無漏戒欲色界成就無漏戒波羅提木叉戒
但佛弟子有禪戒外道俱有問曰優婆塞五
戒幾是實罪幾是遮罪答曰四是實罪飲酒
一戒是遮罪飲酒所以得與四罪同類結爲
五戒者以飲酒是放逸之本能犯四戒如迦
葉佛時有優婆塞以飲酒故邪婬他婦盜殺
他鷄他人問言何以故爾答言不作以酒亂
故一時能破四戒有以飲酒故能作四逆唯
不能破僧耳雖非宿業有狂亂報以飲酒故 

 
迷惑倒亂猶若狂人又酒亂故廢失正業坐
禪誦經佐助衆事雖非實罪以是因縁與實
罪同優波離復白佛言優婆塞戒但於衆生
上得戒非衆生上亦得戒不但於可殺可盜
可婬可妄語衆生上得戒耶若於不可殺不
可盜不可婬不可欺誑衆生上亦得戒耶答
曰於衆生得四戒於非衆生上得不飲酒戒
若衆生可殺不可殺可婬不可婬可盜不可
盜可妄語不可妄語一切得戒下至阿鼻地
獄上至非非想處及三千世界乃至如來一

 
切有命之類得此四戒以初受戒時一切不
殺一切不盜一切不婬一切不妄語無所限
齊以是故一切衆生上無不得戒凡受戒法
先與說法引導開解令於一切衆生上起慈
愍心旣得增上心便得增上戒夫受戒法於
一切衆生上各得四戒四戒差別有十二戒
於衆生上不殺不盜不婬不妄語凡起此四
惡有三因縁一以貪故起二以瞋故起三以
癡故起於一切衆生上有十二惡以反惡故
得十二善戒色一切無邊衆生上亦復如是 

 
設有百萬千萬阿羅漢入於泥洹先於此羅
漢上所得戒始終成就不以羅漢泥洹故此
戒亦失得不飲酒戒時此一身始終三千世
界中一切所有酒上咽咽得戒色以受戒時
一切酒盡不飲故設酒滅盡戒常成就而不
失也先受戒時於一切女人上三創門中得
不婬戒而後取婦犯此戒不答曰不犯所以
爾者本於女上得邪婬戒今是自婦以非邪
婬故不犯此戒以是義推之一切同爾八戒
十戒衆生非衆生類得戒亦如是二百五十

 
戒一切衆生上各得七戒以義分別有二十
一戒如於衆生上起身口七惡凡起此惡有
三因縁一以貪故起二以瞋故起三以癡故
起以三因縁起此七惡三七二十一惡反惡
得戒一衆生上得二十一戒色一切衆生亦
復如是以此義推可一時得無量戒不可一
時盡犯而得一時捨戒也夫破戒法若破重
戒更無勝進設還捨戒後更受者更不得戒
如破八齋中重戒後更受八戒若受五戒若
受十戒若受具戒兼禪戒無漏戒一切不得 

 
若破五戒中重戒已若受八戒十戒具戒并
禪戒無漏戒一切不得若破五戒已欲捨五
戒更受十戒者無有是處若捨戒已更受五
戒若受八戒十戒具戒并禪戒無漏戒一切
不得若破十戒具戒中重戒者若欲勝進若
欲捨戒還受戒者如五戒中說問曰禪戒無
漏戒波羅提木叉戒於三戒中何戒爲勝答
禪戒勝有云波羅提木叉戒所以爾者若佛
出世得有此戒禪戒無漏戒一切時有於一
切衆生非衆生類得波羅提木叉戒禪無漏

 
戒但於衆生上得於一切衆生上慈心得波
羅提木叉戒禪無漏戒不以慈心得夫能維
持佛法有於七衆在於世間三乗道果相續
不斷盡以波羅提木叉爲根本禪無漏戒不
爾是故於三界中最尊殊勝初受戒時白四
羯磨已戒色成就始一念戒色名業亦名業
道第二念已後生戒色但是業非業道所以
爾者初一念戒色思願滿足以通思故名思
業道以前戒爲因故後戒色任運自生是故
但名業非業道初一念戒有教無教後次第 

 
生戒但有無教無有有教初一念戒亦名爲
戒亦名善行亦名律儀後次續生戒亦有此
義優波離復白佛言於三世中何世得戒答
曰現在一念得戒過去未來是法非衆生故
不得戒現在一念是衆生故得戒問曰爲善
心中得戒爲不善心中爲無記心中爲無心
中得戒答曰一切盡得先以善心禮僧足已
受衣鉢求和尚問精進乞戒胡跪合掌白四
羯磨已相續善心戒色成就是謂善心中得
戒若先次第法中常生善心起諸教業白四

 
羯磨時起貪欲瞋恚等諸不善念於此心中
成就戒色是名不善心中得戒以本善心善
教力故而得此戒非不善心力也先以善心
起於教業白四羯磨時或睡或眠於眠心中
而生戒色是名無記中得戒也先以善心起
於教業白四羯磨時入滅盡定即於爾時成
就戒色名無心中而得戒也優波離復白佛
言若白衣不受五戒直受十戒爲得戒不答
曰一時得二種戒得優婆塞戒得沙彌戒若
不受五戒十戒直受具戒一時得三種戒優 

 
波離復白佛言若受具戒一時得三種戒者
何須次第先受五戒次受十戒後受具戒耶
答曰雖一時得三種戒而染習佛法必須次
第先受五戒以自調伏信樂漸增次受十戒
旣受十戒善根轉深次受具戒如是次第得
佛法味深樂堅固難可退敗如遊大海漸漸
入深入佛法海亦復如是若一時受具戒者
即失次第又破威儀復次或有衆生應受五
戒而得道果或有衆生因受十戒而得道果
以是種種因縁是故如來說此次第若先受

 
五戒次受十戒受十戒時亦成就二戒五戒
十戒受十戒已次受具戒受具戒時成就三
種戒五戒十戒具戒七種受中唯白四羯磨
戒次第三時得餘六種受戒但一時得無三
時次第也若一時得三種戒若欲捨時若言
我是沙彌非比丘即失具戒二種戒在五戒
十戒若言我是優婆塞非沙彌即失十戒餘
五戒在若言在家出家一切盡捨我是歸依
優婆塞三種一時盡失不失三歸若次第得
三種戒捨法次第如一時得戒中說若先優 

 
婆塞出家受十戒捨五戒不答曰不捨但失
名失次第不失戒也失優婆塞名得沙彌名
失白衣次第得出家次第若沙彌受具戒時
失十戒五戒不答曰不失但失名失次第不
失戒也失沙彌名得比丘名失沙彌次第得
比丘次第終始常是戒而隨時名譬如樹葉
春夏則青秋時則黃冬時則白隨時異故樹
葉則異而其始終是一葉也戒亦如是常是
一戒隨時有異又如乳酪酥醍醐四時差別
雖隨時有異而故是一戒亦如是雖三時有

 
異戒無異也優波離復白佛言凡受優婆塞
戒勢不能具受五戒若受一戒二戒乃至四
戒受得戒不答曰不得若不得者有經說少
分優婆塞多分優婆塞滿分優婆塞此義云
何答曰所以作是說者欲明持戒功德多少
不言有如是受戒也憂波離復白佛言若受
一日二日乃至十日五戒得如是受不答曰
不得佛本制戒各有限齊若受五戒必盡形
壽若受八戒必一日一夜受是故不得夫白
四羯磨戒有上中下五戒是下品戒十戒是 

 
中品戒具戒是上品戒入五戒中亦有三品
若微品心受戒得微品戒若中品心受戒得
中品戒若上品心受戒得上品戒十戒具戒
亦各三品如五戒說若微品心得戒已後以
上中品心受十戒者先得五戒更無增無勝
於五戒外乃至不非時食等殘餘五戒得增
上五戒先得五戒得本微品也即先微品五
戒以中上品心受具足戒先得五戒更無增
無勝仍本五戒自五戒外一切諸戒以受具
戒時心增上故得增上戒以是推之波羅提

 
木叉戒無有重得以次第而言五戒是微品
十戒是中品具戒是上品以義而推亦可以
上品心得五戒是上品戒中品心得十戒是
中品戒下品心得具戒是下品戒以其義故
隨心有上中下得戒不同無定限也若請和
上受十戒時和上不現前亦得十戒若受十
戒時和上死者若聞知死受戒不得若不聞
死受戒得戒若白羯磨受戒和上不現前不
得受戒以僧數不滿故若僧數滿設無和上
亦得受戒優波離復白佛言五戒優婆塞得 

 
販賣不答曰得聽販賣但不得作五業一者
不得販賣畜生以此爲業若自有畜生直賣
者聽但莫賣與屠兒二者不得販賣弓箭刀
仗以此爲業若自有者直賣者聽三者不得
沽酒爲業若自有者亦聽直賣四者不得[
]
油多殺蟲故天竺法爾[
]賓以來麻中一切
若無蟲處
[]油無過五者不得作五大色染
業以多殺蟲故洛沙等外國染法多殺諸蟲
是故不聽謂秦地染青法亦多殺蟲墮五大
染數優波離復白佛言夫八齋法通過中不

 
食乃有九法何以八事得名答曰齋法過中
不食爲體八事助成齋體共相枝持名八枝
齋法是故言八齋不云九也若受八戒人於
七衆爲在何衆雖不受終身戒以有一日一
夜戒故應名優婆塞有云若名優婆塞無終
身戒若非優婆塞有一日一夜戒但名中間
人有經說優波離復白佛言若七衆外有波
羅提木叉戒不答曰有八齋戒是以是義推
若受八齋不在七衆也受八齋法應言一日
一夜不殺生令言語決絶莫使與終身戒相 

 
亂也問曰受八戒法得二日三日乃至十日
一時受不答曰佛本制一日一夜戒不得過
限若有力能受一日過已次第更受如是隨
力多少不計日數夫受齋法必從他人邊受
於何人受五衆邊受旣受八戒若鞭打衆生
齋不清淨雖即日不鞭打若待明日鞭打衆
生不清淨以要而言若身口作不威儀事雖
不破齋無清淨法設身口清淨若心起貪欲
覺瞋恚覺惱害覺亦名齋不清淨若身口意
三業清淨若不修六念亦名齋不清淨受八

 
戒已精修六念是名齋清淨有經說若作閻
浮提王於閻浮提地中一切人民金銀財寳
於中自在雖有如是功德分作十六分閻浮
提王功德於十六分中不及一分所謂最後
清淨八齋也若人欲受八齋先恣情色或作
音樂或貪噉肉種種戲笑如是等放逸事恣
心作已而後受齋不問中前中後盡不得齋
若本無心受齋而作種種放逸事後遇善知
識即受齋者不問中前中後一切得齋若欲
受齋而以事難自礙不得自在事難解已而 

 
受齋者不問中前中後一切得齋問曰若欲
限受晝日齋法不受夜齋得八戒不若欲受
夜齋不受晝齋得八戒不答曰不得所以爾
者佛本聽受一日一夜齋法以有定限不可
違也優波離復白佛言若不得者如皮革中
說億耳在曠野處見諸餓鬼種種受罪或晝
受福夜則受罪或夜受福晝則受罪所以爾
者以本人中晝受戒法夜作惡行或夜受戒
法晝作惡行是以不同此義云何答曰凡是
本生因縁不可依也此中說者非是修多羅

 
非是毗尼不可以定實義也又云此戒是迦
旃延以度億耳故作此變化感悟其心非是
實事若受齋已欲捨齋者不必要從五衆而
捨若欲食時趣語一人齋即捨也凡得波羅
提木叉戒者以五道而言唯人道得戒餘四
道不得如天道以著樂故深重不能得戒如
昔天時大目犍連以弟子有病上忉利天以
問耆婆正值諸天入歡喜園爾時目連在路
側立一切諸天無顧看者耆婆後至顧見目
連向舉一手乗車直過目連自念此本人中 

 
是我弟子今受天福以著天樂都失本心即
以神力制車令住耆婆下車禮目連足目連
種種因縁責其不可耆婆答曰目連以我人
中爲大德弟子是故舉手問訊頗見諸天有
爾者不生天以著樂深心不得自在是使爾
耳目連語耆婆曰有弟子病當云何治耆婆
答曰唯以斷食爲本有時目連勸釋提桓因
佛出世難遇何不數數親近諮受正法帝釋欲
解目連意故遣使勑一天子而來反覆三喚
猶故不來此一天子唯有一婦有一伎樂以

 
染欲情深雖復天王命重不能自割後不獲
已而來帝釋問曰何故爾耶即以實而對帝
釋白目連曰此天子唯有一天女一伎樂以
自娛樂不能自割況作天王種種宮觀無數
天女天須陀食自然百味百千伎樂以自娛
樂視東忘西雖知佛世難遇正法難聞而以
染樂纏縛不得自在知可如何凡受戒法以
勇猛心自誓決斷然後得戒諸天著樂心多
善心力弱何由得戒餓鬼以飢渴若身心燒
然地獄無量苦惱種種楚毒心意痛著無縁 

 
得戒畜生中以業障故無所曉知無受戒法
雖處處經中說龍受齋法以善心故而受八
戒一日一夜得善心功德不得戒也以業障
故以四天下而言唯三天下閻浮提拘耶尼
弗婆提及三天下中間海洲上人一切得戒
如拘耶尼佛遣賓頭盧徃彼大作佛事有四
部衆東方亦有比丘在彼亦作佛事有四部
衆唯鬱單越無有佛法亦不得戒以福報障
故并愚癡故不受聖法有四種人一男二女
三黃門四二根四種人中唯男女得戒二種

 
人不得戒黃門二根如男女中若殺父母阿
羅漢出佛身血破壞僧輪汙比丘尼賊住越
濟人斷善根如是人等盡不得戒大而觀之
愛染佛法者蓋不足言若天若龍鬼神若鬱
單越若不男二根種種非人盡得受三歸也
問曰三世諸佛得戒等不答曰不等凡得戒
者於衆生非衆生類上得戒而一佛出世度
無數阿僧祇衆生入無餘泥洹而後佛出世
於此衆生盡不得戒如是諸佛先後得戒各
各不等如迦葉佛度無數阿僧祇衆生入無 

 
餘泥洹而迦葉佛於此衆生盡皆得戒釋迦
文佛於此衆生盡不得戒一切諸佛有三事
等一積行等二法身等三度衆生等一切諸
佛盡三阿僧祇劫修菩薩行盡具足五分法
身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盡度無數阿
僧祇衆生入於泥洹問曰經說一佛出世度
九十那由他衆生入於泥洹何以言無數阿
僧祇衆生耶答曰此經說一佛出世度九十
那由他衆生者但云從佛得度者有爾所衆
生而衆生或自從佛得度或從弟子或遺法

 
中而得度者言九十那由他衆生者[
]佛邊
得度者緫而言之無數阿僧祇衆生入無餘
泥洹三世諸佛三等盡等而得戒不等問曰
惡律儀戒衆生類非衆生類上得也能以不
能盡得戒不答曰但於衆生上得惡律儀戒
非衆生類上不得惡戒有云但於能殺衆生
上得惡戒不可殺衆生上不得惡戒又云何
殺不可殺衆生上盡得惡戒如屠兒殺羊常
懷殺心作意殺羊無所齊限設在人天中者
不殺而受生展轉有墮羊中理是故於一切
 

 
衆生盡得惡戒十二惡律儀亦如是十二惡
律儀者一者屠兒二者魁膾三者養猪四者
養鷄五者捕魚六者獵師七者網鳥八者捕
蟒九者呪龍十者獄吏十一者作賊十二者
王家常差捕賊是爲十二惡律儀人養蠶業
等謂皆不離惡律儀惡律儀戒有三時捨死
者欲愛盡時受律儀戒時如受三歸時初始
一說即捨惡戒第二第三說時即得善戒人
作惡戒時何時捨善戒得惡戒耶答曰一說
言我作屠兒即捨善戒第二第三說我作屠

 
兒即得惡戒又云隨何時捨善戒即得惡戒
若善戒人未自誓作屠兒但以貪利共屠兒
作殺害事爾時名犯善戒求捨善戒求得惡
戒必自誓作屠兒而得惡戒若受惡戒自誓
便得不從他受若欲受一日二日乃至十日
一年二年惡律儀戒隨誓心久近隨意即得
所以爾者以是惡法順生死流無勝進義是
故隨事即得不同善律儀戒

大方便佛報恩經卷第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