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目錄上一頁

曇無德部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卷第四
唐崇義寺沙門道宣撰

懴六聚法篇第九
懴悔法
律云有二種人一者愚癡謂不見犯雖見犯
不能如法懴悔二者智人即返上句未曾有
經云前心作惡如雲覆日後心起善如炬消
暗故經律俱明懴悔然懴法多種若作事懴
但能伏業易奪若作理懴則能燋業滅業先
論利根依理斷業

 

如涅槃經云若有修習身戒心慧能觀諸法
由如虚空設作惡業思惟觀察能轉地獄重
報現世輕受若於小罪不能自出心初無懴
不能習善覆藏瑕疵雖有善業爲罪垢汙現
世輕報轉爲地獄極重惡果是爲愚癡若犯
四重五逆謗法名爲破戒有因縁故則可拔
濟若披法服常懷慙愧生護法心建立正法
我說是人不名破戒成實論云有我心者則
業煩惱集若無我者則諸業不能得報以不
具故未曾有經云夫人修福須近明師修習

 

 

智慧悔重惡業華嚴經云譬如幻師能幻人
目諸業如是知是名清淨眞實悔過二者鈍
根依事懴者若依大乗則佛名方等具列行
儀依法懴悔要須相現准教驗心若依律宗
必須識於罪名種相隨有牒懴若疑不識不
合加法唯除不學者隨犯結根本此但滅犯
戒罪也故智論云戒律中雖復微細懴則清
淨犯十善戒雖懴三惡道罪不除如比丘犯
諸性戒等
懴波羅夷法佛言若比丘比丘尼若犯波羅夷已都無覆藏心當如法懴悔

 

與學戒羯磨奪三十五事盡形行之若衆僧說戒羯磨時來與不來無犯若更犯重應滅

僧祇云犯重已啼泣不欲離袈裟者又深樂
佛法應與學戒比丘不淨食彼亦不淨彼不
淨食比丘亦不淨得與比丘過食除火淨五
生種及金銀自從沙彌受食十誦云佛所結
戒一切受行在大比丘下坐不得與大僧過
三夜自不得與未受具過二夜得與僧作自
恣布薩二種羯磨不得足數餘衆法不得作
得受歲律云不得衆中誦律無者聽之毗尼

 

 

母云與學悔法已名清淨持戒但此一身不
得超生離死障不入地獄
懴僧伽婆尸沙法佛言若犯僧殘已覆藏者隨覆藏者隨覆滅日與波

利婆沙行波利婆沙已與六夜摩那埵行摩那埵已當二十僧中出罪若犯罪不覆藏
僧應與六夜摩那埵行此法已便二十僧中
與出罪羯磨若二種行法中間重犯隨所犯
者與本日治行此法已然後出罪若行波利
婆沙者得羯磨已奪三十五事在僧下行八
事失夜白僧發露供給衆僧盡覆日行之其
摩那埵法與別住法並同唯在僧中宿爲異

 

懴偷蘭遮法罪縁兩種初明獨頭偷蘭有三差別如破法輪僧盜四錢盜僧

食等名上品若破羯磨僧盜三錢以下互有衣相觸等名中品若惡心罵僧盜一錢用

髮食生肉血裸身著外道衣等名下品二明從生者十誦云從
初篇生重應一切僧中悔若初篇生輕二篇
生重應界外四比丘衆中悔若僧殘生輕一
比丘前悔薩婆多云懴法與波逸提同前獨
頭偷蘭遮懴法亦准從生上中下懴應知
已前三懴罪事非輕悔法繁密理須精
練自可持律行用是常餘者博尋終成
虚托必欲清薄即是智人觀縁執法固

 

 

無有失縱舒撰次非學不知徒費時功
未辦前務故闕而不載必臨機秉御大
鈔詳委
懴波逸提法悔通僧別故前列三十唯據對首後列九十由貪慢財事輕重

二心故分二位懴捨兩據也前懴捨墮佛言犯捨墮衣不得遣與人
三衣作波利迦羅衣若數數著用衣若淨施
應捨已然後作淨此尼薩耆衣當捨與僧若
衆多人若一人不得別衆捨若捨不成捨得
突吉羅故知三種懴法又犯通僧別界分二
所並委詳思

 

僧中懴法要須五人以上爲受懴者僧中捨墮有於三種初明捨財謂離罪縁

中明捨心謂離罪因後明捨罪除生死業此之三捨懴法宗途義類通瞻
初明捨財三十捨中乞綿作衣畜貨三寳此之三戒不對於僧餘者皆並通三

境今擿取數犯者以爲摽首捨法有三初五成之物二離受衣餘雜捨等辦定三說將徃

僧中佛言捨與僧時持住僧中偏袒右肩脫革屣向上座禮互跪合掌應作如是捨言
大德僧聽我某甲比丘故畜一三五八事長衣犯
捨墮故離僧伽梨宿犯捨墮自買得一事衣犯捨墮我今捨與僧一說

若知數者隨多少言之若衣財衆多乃云不憶數也唯除三衣一種以必有數若衣財多

處並隨處捨已然後懴罪由通染犯故也乃至罪名多少具明牒准律如此不可疑作
中明捨心薩婆多云衣已捨罪已懴悔畜心不斷當日明日得本異財並犯由



心染故三者依捨罪未悔畜心斷者若即日得本財異財犯吉羅今案諸律論捨墮還財

並由僧量不自專已或永棄捨或永入僧或還本道俗或通施七衆如律本斬或入庫之

例等是也故捨心決曾無顧縁若還本財事同新得如法說淨淨應本白法今此律宗言

非虚設旣捨與僧心亦無繫故律本云若不還衣若著用破壞受作三衣但犯吉羅止是

失法之罪
捨罪法佛言彼捨衣竟即於僧中懴悔

乞懴悔法准律本後文出當作是乞
大德僧聽我某甲比丘故畜衆多若干長衣犯捨
墮是衣已捨與僧今有衆多若干波逸提罪從僧
乞懴悔願僧聽我某甲比丘懴悔慈愍故三說

請懴悔主法佛言若一住處一切僧並犯罪者不得向犯者懴悔有犯者不

得與他解罪若有客比丘來清淨無犯者當一一徃彼所懴悔若無來者當詣比近清淨

衆中懴此比丘當還本住處餘比丘向此比丘說犯名懴悔如是者名清淨五分律云若

有命難因縁佛開同犯不同犯並得受懴若無縁者不得故律云有二種癡謂不見犯從

犯者懴悔律闕請法今准義應須言
大德一心念我比丘某甲今請大德為波逸
提懴悔主願大德為我作波逸提懴悔主慈
愍故三請未得答其不可

和白法應索欲問和已答云受波逸提懴悔羯磨
大德僧聽某甲比丘故畜衆多若干長衣犯捨墮

 

 

此衣已捨與僧是中有衆多若干波逸提罪今從
衆僧乞懴悔若僧時到僧忍聽我比丘某甲
受某甲比丘懴悔白如是作是白已告知言可爾
正捨罪法其常途謹誦多有繁濫檢過則無不可妄指藏罪著用隨犯方言希

故削除有則如後應言
大德一心念我比丘某甲故畜衆多若干長衣犯

捨墮此衣已捨與僧有衆多若干波逸提罪今向
大德發露懴悔不敢覆藏懴悔則安樂不懴
悔不安樂憶念犯發露知而不敢覆藏願大
德憶我清淨戒身具足清淨布薩三說已應說言

 

責汝心生猒離答言爾
還衣法佛言彼捨墮衣應還比丘若不還者犯罪還法有三謂五長等有縁者展

轉還非五長者即應即座還若無縁五長者明日還明了論中令一宿聞故義須分識
初即座轉付法佛言若衆僧多難集此比丘有因縁事欲遠行者應問言

汝此衣物與誰隨彼說便與是中有一月衣急施衣過後畜長鉢殘藥長衣此五長戒依

此法還之作如是言
大德僧聽某甲比丘故畜衆多若干長衣犯捨墮
此衣已捨與僧若僧時到僧忍聽僧今持是
衣與某甲比丘某甲比丘當還此比丘白如


 

大德僧聽此某甲比丘故畜衆多若干長衣犯捨
墮此衣已捨與僧僧今持此衣與某甲比丘
某甲比丘當還此比丘誰諸長老忍僧持此
衣與某甲比丘某甲比丘當還此比丘者默
然誰不忍者說僧已忍持此衣與某甲比丘
某甲比丘當還某甲比丘竟僧忍默然故是
事如是持僧祇云知識比丘僧中得此衣已屏處分付
後明即座直付法若非五長並依此法若是五長曾經宿者准此文
大德僧聽某甲比丘故離僧伽棃宿餘二衣乃至迴
僧物並准著犯捨墮此衣已捨與僧若僧時到僧

 

忍聽僧今持此衣還某甲比丘白如是
大德僧聽某甲比丘故離僧伽棃宿犯捨墮
此衣已捨與僧僧今持此衣還某甲比丘誰
諸長老忍僧持此衣還某甲比丘者默然誰
不忍者說僧已忍還某甲比丘衣竟僧忍默
然故是事如是持
對四人已下對首法若向四人懴者捨財文同於上懴罪須口和三

人不得用單白還財得作直付羯磨如上佛言若欲在三比丘前懴悔者應至三清淨比

丘所如前懴法具修威儀作如是捨言
諸大德聽我某甲比丘故畜衆多長衣犯捨


 

墮我今捨與諸大德作如是捨已應懴本罪先請懴悔主其請文如

上僧中無異是中懴主應問餘二比丘言二長老聽若長老聽我受
某甲比丘懴悔者我當受彼二比丘答言可爾方告懴罪

者言可還衣對二人亦爾
對一人捨墮法佛言若在一比丘前悔者至一清淨比丘所應如法懴今

時行事對首懴多故須明立定式使披尋者易爲照練
捨衣法應將一比丘至自然界中或在戒場並須盡集將所犯財並束一處已具

修威儀如是捨言
大德一心念我某甲比丘故畜衆多長衣故
離僧伽棃宿犯捨墮今捨與大德一說

請懴悔主法其文如上所說懴悔主應爲分
別罪名及種與相也名爲六聚差別種謂畜
長離衣三十事異相謂一多不同故律云一
名多種住別異佛言若犯僧殘罪乃至突吉
羅知覆藏應先教作突吉羅懴後如法懴故
知前須委問然後教悔明懴罪法若案捨墮具足八品

突吉羅二品根本從生如後所列覆藏合有六品初二品覆本墮生中二覆著用不淨衣

生後二覆僧說戒默然生並經初夜二夜以去爲率
先懴從生罪其八品小小罪應總請一懴悔主文同波逸提唯以突吉羅懴

悔主爲異次正懴悔覆藏罪

 

 

大德一心念我某甲故畜衆多長衣犯衆多
波逸提罪經夜覆藏隨夜展轉覆藏并著用犯捨衣

突吉羅罪經夜覆藏隨夜展轉覆藏經僧說戒默妄語犯突吉羅罪經夜覆藏隨夜展

覆藏並據有言之並犯突吉羅罪不憶數今向大德
發露懴悔更不敢作願大德憶我一說餘治罪立誓並
如上
懴悔二根本小罪法善見云犯捨墮衣不捨而著隨著得突吉羅

云僧說戒時乃至三問憶念罪而不發露者突吉羅
大德一心念我某甲比丘犯著用不淨衣及
經僧說戒默妄語並犯突吉羅罪各不憶數

 

今向大德發露懴悔更不敢作願大德憶我
一說餘詞同上此並據有犯者言之上來從生根本律合前後兩懴不出正文今義准諸

懴理例可解故立正儀想無疑濫之也
懴根本罪法應對前懴主言
大德一心念我比丘某甲故畜長衣不說淨
犯捨墮此衣已捨與大德有衆多波逸提罪
今向大德發露懴悔不敢覆藏餘文如上僧中乃至呵治

立誓還衣諸法並准前條其犯捨財已用壞盡必委種相及九十事並同懴悔
懴後墮法大同三十中唯無財捨爲異若懴前品從生八種或有或無如新衣

過量著用並犯理須準懴如妄語掘地無因而犯亦不必並通宜隨犯多少稱實前懴不

 

 

得在根本後以佛制在前若懴根本別衆得開不同三十其請懴悔主文如上說若心正

懴悔本罪文少有別應言
大德一心念我某甲比丘犯故妄語波逸提
餘有隨稱不憶數但犯單墮多不憶數自有者隨有言之實而非謬
向大德發露懴悔不敢覆藏餘詞如上自有呵責立誓亦爾
懴波羅提提舍尼法謂在村巷中從非親尼自手受食或食尼指

食等諸律令請一人爲主說罪名種一說便止其詞曰
大德一心念我某甲比丘食比丘尼指授食
犯波羅提提舍尼罪不憶數大德我犯可呵
法所不應為今向大德悔過僧祇云前人應問言汝見

 

罪不答言應呵責言慎莫更作答言頂戴持
懴突吉羅法佛言若故作者犯應懴突吉羅又犯非威儀突吉羅若不故作

但犯突吉羅律本具明故悞二心昌言兩罪條別諸師不披律部但以五懴爲宗遂即雷

同一槩輕重共同懴蕩且五懴明義止是別時偷蘭及墮有無多少立法非一理須顯明

凡語難依聖言易信故毗尼母云若故作者對一人說懴悞作者責心懴此則與律扶同

何得故執如律訶責揵度及明了論薩婆多等各有明據非唯抑度義須謹依餘有從生

根本九品不同並如上准酌例取
正明懴儀律並無文准用前法理通除滅前明故作者先請懴主云
大德一心念我某甲比丘請大德為突吉羅
懴悔主願大德為我作突吉羅懴悔主慈愍

 

 

三請
捨罪法從生根本明須兩識種相多少並委審詳應對前人作是言
大德一心念我某甲比丘故不齊整著僧伽
餘有准著犯一突吉羅罪今向大德發露懴悔
更不敢作願大德憶我一說呵責立誓如前
悞作懴法具修威儀心生慙愧口言
我某甲比丘悞不齊整著僧伽梨犯突吉羅
罪我今自責心悔過一說
雜法住持篇第十
六念法律中並有其事而文意散落正本出在僧祇而彼言略意廣又當世盛行

 

故須義加文云
第一念日月數僧祇云念知月一日乃至十四十五日月大月小悉應知

之五分云諸比丘應知半月數知布薩日悔過清淨律云念知黑月白月兩種數法應入

聚落先須知之此則具含道俗兩法應作念言今朝黑月小一日乃至十四日言之若大

言大也其白月者以純大故但言今朝白月一日乃至十五日
第二念知食處僧祇云清旦當作施食念等今以諸部會通隨實作念言
我常乞食若言我常自食已食若言我常食
僧食若不常定者應作是念言我無請處今乞食若食已食若檀

越及僧常食等例知若言今有請處今依背縁佛言若迦提月

中若施衣若病等並開背請若言我有請處今捨與人佛言

 

 

若一日受衆多請自受一請餘者施與人言長老我應徃彼今布施汝僧祇云我今得食

施與某甲比丘乃至沙彌尼若言某甲比丘今朝檀越施
與正食迴施比丘某甲檀越於我不繫我當
三說十誦云此念法唯五種人得作謂阿蘭若獨住遠行長病飢時依親里住人

此得行心念
第三念知受戒時夏數僧祇云日日自憶若干臘諸部律論皆

應言我於某年某月某日某時若干影受具戒今
無夏後若有夏隨多少稱
第四念知衣鉢受淨僧祇云當憶受持三衣及不受持作淨施者
我今三衣鉢具並受持長財並說淨後有不受持不

說者隨有念持念說念多少等
第五念知食同別僧祇云念別衆食又應念言我不別衆
若准佛言別衆食有八縁開者應白入若無別縁者應白出若有者白言我有
別衆縁作此白已得食

第六念身強羸僧祇云念若病不病應言我今不病堪
行道若有病者應言我有病念須療治
白同利食前後入聚法爾時羅閱城中衆僧大有請處皆畏慎不

敢入城受請佛言聽諸比丘相囑授入城應告同請比丘如是言也
大德一心念我某甲比丘先受某甲請今有
某縁事欲入某處聚落至某家白大德知佛言


 

若囑授已欲至村而中道還或詣不至所囑家或囑至白衣家乃更至庫藏處尼寺中若

即白衣家還出如是等皆失前囑授若欲徃者當更囑授除施衣時者謂迦提一月五月

除此已餘時中勸化作食并施衣者若迦提時通開
白非時入聚法佛言若入聚落當囑同住比丘而不出囑法前條亦爾僧

祇云食雖早竟若入即名非時旣無正文應義設言長老我非時入聚
十誦律云至某城邑聚落某甲舍前人答言可爾
作餘食法佛言若比丘食有二種一者不正食謂食枝葉華果食油胡麻黑石

蜜磨細末若粥出釜持草畫之無處非食非請非足食二者正食謂飯麨乾飯魚肉等是

請是食是足若於正食中若食飽足已捨威儀不作餘食法得而食之咽咽波逸提若依

僧祇但前食堪足飽食咽咽已捨威儀者若更食即名犯足又依律本諸比丘受不作餘

 

食法者見上座來告云我受不作餘食法便不須起而得食竟故知前境是足若起須作

餘食法又尼敬僧戒中亦爾故知尼亦有餘食法若犯足者持食至未足者前白言
大德我已足食汝知是看是彼取少食已還與彼若不食者

亦得與言長老我已食已止汝貪心彼便取食之律云一足食

毗尼作法已通一切足食者同食也
呵責弟子法爾時諸弟子不順弟子法不承事和尚阿闍黎無慙無愧不受

教授作非威儀行不恭敬難與語與惡人爲友好徃婬女家婦女家大童女家黃門家比

丘尼精舍式叉摩那精舍沙彌尼精舍好徃看龜龞佛言和尚阿闍黎應作呵責有三種

一者喚弟子現前二者出過令伏三量過設呵又自量喜怒非分暢志並反欺負呵詞五

種應言我今呵責汝汝去若言汝莫入我房汝莫

 

 

為我作使若言汝莫至我所若言不與汝語是謂和尚
呵責弟子法阿闍黎呵責詞亦同唯改第四呵訶言汝莫依止我弟子被呵

責已應日三時朝中日暮向和尚阿闍黎懴悔當如是懴悔偏袒右肩脫革屣右膝著

合掌作是懴言大德和尚我某甲今懴悔更不敢作

若聽者善不聽當更日三時如上懴悔猶不許者當下意隨順求方便脫其所犯若下意

隨順而師不受其懴者如法治亦令餘比丘爲將順故令共至和尚阿闍黎所調和令早

受懴悔彼和尚若盡形壽呵責竟安居呵責又呵責病者不出過不現前並名非法反治

其師若弟子被治罰未相懴悔而受供給及以依止者非法須治其師若弟子被輕呵責

而不爲和尚阿闍黎及餘比丘執事勞役者佛言得罪應如法治之也
弟子辭和尚白謝法佛言若弟子見和尚五種非法應懴謝而去白

 

和尚言我如法和尚不知若言我不如法和尚不
若言我犯戒和尚捨不教訶若弟子犯過和上捨者得今據

合呵而癡故不責不開若有犯亦不知若言若犯而懴者
亦不知僧祇云應輭語諫師若不受者和尚應捨遠去依止師者持衣鉢出界宿

明日當還更依止比丘十誦云有四種和尚若法食俱與名樂住若與法不與食者餘處

覓食名爲苦住若與食不與法懴謝而去若不與法食不問晝夜即應捨去由出家本

志存道業俗壞圍繞翻結生四故成實言染著眷屬愛樂住處故墮迦陵伽等餓鬼中生

餘廣如鈔
諫作犯法時有比丘欲犯波羅夷乃至惡說佛言諸比丘應如法諫作如是說
大德莫作是不應爾大德所作非法非律非

 

 

佛所教若此比丘言我今始知是法是戒經半月說戒經中來者餘比丘復如是

是諫長老汝曾經二三說戒中坐何況多汝今
無利不善得何以故汝說戒時不用心念不
一心攝耳聽法故然此比丘自知所作是謂他所諫非故作犯根本不

從語突吉羅若自知所作非謂他諫者是故作犯根本不從語波逸提比丘無知無解隨

所犯罪如法治重增無知罪波逸提若爲無知人諫應反語言也汝可問汝
師和尚阿闍黎更學問誦經知諫法已然後
訶諫薩婆多云若前所諫者有六種人一心有愛憎二鈍根無智三若少聞見四爲

利養名聞五爲現法樂但欲自攝六若新出家愛戀妻子如是六人諫則有損若發教諫

出言無補應反語但自觀身善不善行亦不觀他作以不作若反上六者則應展轉相諫

 


諫止犯法時有比丘不學戒不讃嘆戒佛言餘比丘應如法諫彼作是言
德當學戒讃嘆戒不自破壞不犯罪不為智
者呵責受福無量長夜安樂若彼比丘言長老何用此雜碎

戒爲我今不學此戒當難問餘智慧持律比丘餘比丘復應重諫言大德欲滅
法故作是語耶大德旣不學戒不讃戒法故
亦不自破壞多犯衆罪為智者訶責長夜受
苦不得安樂若彼諫比丘癡不解者此所不諫比丘應報彼言汝還
問汝和尚餘文如上如法諫已諫若爲知學者應當難問
佛言五種持律若誦戒序乃至三十是初持

 

律若誦戒序乃至九十事是第二持律若廣
誦戒毗尼是第三持律若廣誦二部戒毗尼
是第四持律若廣誦毗尼是第五持律是中
春冬依止四持律若違突吉羅夏安居應依
第五若違波逸提
佛言持律人得五功德一者戒品牢固二者
善勝諸怨三者於衆決斷無畏四者有疑悔
開解五者善持毗尼令正法久住佛言有四
種斷事人若寡聞無慙無愧若多聞無慙者
在僧中言說斷事僧應種種苦切呵責令無

 

慙者不復更作若有慙者多聞若無慙者寡聞衆中言說斷事僧應種種
佐助開示若隨彼所說讃言善哉
佛言有五種疾滅正法有比丘不諦受誦律
喜忘文句復教他人文旣不具其義有闕二
為僧中勝人上座而多不持戒但修不善後
生倣習放捨戒行三爲有比丘持法持律持
摩夷不教道俗即便命終令法斷滅四有比
丘難可教授不受善言餘善比丘便即捨置
五互相罵詈互求長短疾滅正法

佛言若上座旣不學戒亦不讃歎戒若有餘

 

比丘樂學戒歎戒者亦復不能以時勸勉讃
歎我不讃歎如是上座何以故若我讃歎者
令諸比丘親近習學其法長夜受苦我見如
是上座過失是故不讃歎戒若中座下座亦如上作句次有

上中下座能讃歎如此上座作句反上即是
佛言毗尼有五答一序答二制答三重制答
四者修多羅答五者隨順修多羅答僧祇律
言欲得五事利當應持律一建立佛法二令
正法久住三不欲有疑悔請問他人四僧尼
犯罪恐怖者為作依怙五欲遊化諸方而無

 

有礙是為篤信持律者五利
十誦律諸比丘廢學毗尼多便讀修多羅阿
毗曇世尊種種訶責已讃歎毗尼比丘就優
波離學律佛告比丘有十種法住世令正法
疾滅有比丘無欲鈍根雖誦句義不能正受
又不解了不能令受者有恭敬威儀乃至不
樂阿練若法又不隨法教不敬上座無威儀
者令後生不學毗尼致令放逸失諸善法好
作文頌莊嚴章句樂世法故正法疾滅甚可
怖畏諸比丘應如是知善見毗婆沙云佛語

 

 

阿難我滅度後有五種法令法久住一毗尼
者是汝大師二下至五人持律在世三若有
中國十人邊地五人如法受戒四乃至二十
人出罪五以律師持律故佛法住世五千年
薩婆多論云毗尼有四義餘經所無一是佛
法平地萬善由之生長二一切佛弟子皆依
戒住一切衆生由戒而有三趣涅槃之初門
四是佛法瓔珞能莊嚴佛法具斯四義功強
於彼
佛言有四種廣說若比丘如是語諸長老我

 

於某村城親從佛聞受持此是法是毗尼是
佛所教若聞彼比丘所說不應生嫌疑亦不
應呵
應審定文句已應尋究修多羅毗尼檢校法
律若聽彼比丘所說修多羅毗尼法律相應
違背於法應語彼比丘汝所說者非佛所說
或是長老不審得佛語何以故我尋究修多
羅毗尼法律不與相應違背於法長老不復
須誦習亦莫教餘比丘今應捨棄若聞彼比
丘所說尋究修多羅若毗尼法律與共相應

 

 

者應語言長老所說是佛所說審得佛語何
以故我尋究修多羅毗尼法律與共相應而
不違背長老應善持誦習教餘比丘勿令忘
失此是初廣說第二句從和合僧上座前聞第三句從知法毗尼持摩夷

三比丘前聞第四句從一知法毗尼摩夷比丘所聞作句違順受捨亦如是是謂
四廣說是故諸比丘汝等當隨順文句勿令
增減違法毗尼當如是學佛說如是諸比丘
聞歡喜信樂受持

老病比丘畜杖絡囊乞羯磨文
大德僧聽我比丘某甲老病不能無杖絡囊

而行今從僧乞畜杖絡囊願聽我比丘某甲
畜杖絡囊慈愍故如是三說
僧與老病比丘畜杖絡囊羯磨法
大德僧聽比丘某甲老病不能無杖絡囊而
行今從僧乞畜杖絡囊若僧時到僧忍聽比
丘某甲畜杖絡囊白如是
大德僧聽比丘某甲老不能無杖絡囊而行
今從僧乞畜杖絡囊僧今聽此比丘畜杖絡
囊誰諸長老忍僧聽比丘某甲畜杖絡囊者
默然誰不忍者說僧已忍聽比丘某甲畜杖

 

 

絡囊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右道宣比丘以唐貞觀中遊諸律肆博求
異訣但見誦文信語部秩成宗及至討論
赴要曾未機正乃顧命筆墨依宗本撰次
雖不窮源究未庶得決事行用願以塵露
山海照于萬代志之所及乃爲遠矣

十誦律受三十九夜羯磨文
大德僧聽某甲諸比丘受三十九夜僧事故
出界是處安居自恣若僧時到僧忍聽某甲
某甲諸比丘受三十九夜僧事故出界是處

安居自恣白如是
大德僧聽某甲某甲諸比丘受三十九夜僧
事故出界是處安居自恣誰諸長老忍某甲
某甲諸比丘受三十九夜僧事故出界是處
安居自恣者默然誰不忍者說僧已忍聽某
甲某甲諸比丘受三十九夜僧事故出界是
處安居自恣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十誦律受殘夜法若比丘受七夜未盡而還事未竟佛言聽受殘夜法

我受七夜法若干夜在受彼一說
僧祇律二十七事訖羯磨文若爲塔事爲僧事應作求聽羯磨

 

大德僧聽某甲比丘於此處兩安居若僧時
到僧某甲比丘於此處兩安居為塔事僧事
出界行還此處住諸大德聽某甲比丘為塔
事僧事出界行還此處安居僧忍默然故是
事如是持如是去者要有所得如是訖夜還
凡諸部律受日又各不同後來諸師用事者
各執一部不用餘部此亦是一家今詳此諸
部律文及以前互用皆得所以然者如其定
知前事須一夜即用十誦受一夜法乃至七
夜亦如是或須三十九夜亦用十誦羯磨受

法若須七日十五日一月日即用四分律文
受日法若不定如前事幾日當了即用僧祇
律文受日法後有人不解即誦四分羯磨文
為他受僧祇事了十誦三十九夜此皆非法
不成何以知羯磨文中牒事各各不同故知
不成也今畏諸人謬用總抄諸部律正羯磨
文呈簡諸賢任見作法隨事所用也
大德僧聽若僧時到僧忍聽爾許比丘集結
小界白如是
大德僧聽爾許比丘集結小界誰諸長老忍

 

爾許比丘集結小界者默然誰不忍者說僧
已忍爾許比丘集結小界竟僧忍默然故是
事如是持
若解只段結字作解字喚諸文如前小界自
恣團座
大德僧聽齊如是比丘坐處僧於中結小界
誰諸長老忍齊如是比丘坐處結小界者默
然誰不忍者說僧已忍齊如是比丘坐處結
小界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曇無德部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卷第四


Top